總說臟話的孩子,背后的心思你不懂嗎(孩子老說臟話)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孩子若是說臟話,可怎么辦?孩子說話的時候帶上屎尿屁,覺得回應也不是、不回應也不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像有個媽媽形容說,孩子突然有一段時間就很愛說臟話,比如孩子可能突然大聲地說,“你是一個便便媽媽,腦子里塞滿了便便~~~”剛大聲地制止孩子說這些話,講了一堆善意的道理,試圖告訴孩子這些話不文明,不要再用。孩子答應了一句“下次不會了”,結果到了做晚飯的時候,看著滿餐桌的飯菜,孩子們開口就來了一句:
“這些晚飯都是屎做的,臭死了,我才不要吃,吃的人都是屎人哈哈哈哈哈哈”
我都能想象到,當時估計連空氣都彌漫著尷尬的味道吧,所以如何面對孩子屎尿屁“橫行”的問題,今天的文章就來說說這件事情。
01 為什么孩子會說臟話?
答案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聽到了別人這么說,然后就記住了這個詞。
孩子首先是先聽到別人說臟話,比如結識新朋友、爸爸媽媽的言行里,上學或者小區里、電視節目里等等,他的詞匯量會擴大,然后在某些場景下,剛好習得了臟話系列的詞匯。
這些就好像感冒一樣,都是會傳播的,你會發現如果一個班里如果有一個小朋友突然會說屎尿屁的臟話,那么很快,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也會這么說,或者成人難過的時候可能不小心罵臟話,那么孩子聽到了,這些話也會很快被記住,就融入自己的言行里了。這些話,往往都是傳播開的。
所以幾乎所有的孩子,或早或晚都會接觸到這些說臟話行為,雖然聽起來不那么令人舒服,但接受這個事情的普遍性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因為臟話讓人不舒服,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下意識的反應是要不嚴厲停止,要不轉移注意力。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實際上越嚴厲制止,會更容易讓孩子陷入這種行為,越讓人手足無措,而轉移注意力并沒有真正幫助孩子提高對臟話的理解,孩子依然會“反復發作”,也是隱患多多。
所以面對孩子說臟話,更好的回應方式是什么?下面四種情況我們要分別對待。
02
- 場景一:說臟話只是因為好玩
對應情景:
有一種情況是,孩子說臟話純粹是因為好玩。聽到了一個新詞匯,就是想嘗試看看用起來的感覺如何。
舉個例子,孩子可能會固定在放學路上說一堆臟話,而孩子在家里從不說這些話,又或者孩子用臟話來編故事、繞口令等等(開頭Joshua的情景就是)。孩子可能知道這個詞是錯誤的,所以并不想把它添加到日常生活中,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想試試組合起這些詞匯,短時間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
應對策略:
如果你在隨意談話中聽到了這些詞匯,越簡短的回應越有幫助。
因為孩子只是在隨意練習自己的詞匯組合,就跟孩子組合其他所有的詞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越不緊張,越快速或簡短的評論,更有利于事情的解決。比方說,你可以嘗試這么說:
“我聽到你念了一個新詞語呢~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哇,你能想象這個場景是怎么樣嗎?”
“我看到你說了一句新詞呢,嘗試新詞語很有趣吧,你也笑得很開心,但平時我們不這么說哦,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聽起來難受呢。”
當孩子回應完,不管孩子回應的是什么內容,實際上孩子的思維方式已經轉移到其他層面了,這個說臟話的事情也就可以翻篇了。
- 場景二:說臟話是為了尋求關注
對應場景:
這種情況下,孩子說臟話的頻率會高很多,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頻繁。這里很多時候會出現這樣子的一個循環:父母聽到一個難聽的詞匯后反應很大,嚴厲制止,但這樣的反應并沒有讓孩子改善,反而導致了跟孩子的權力斗爭,孩子聲音更大、說得更猛、用臟話的頻率更多,讓人更頭疼了。
應對策略:
這個時候,孩子所需要的實際上是情感的連結,孩子渴望的是你的關注,所以用情感的連結來回應孩子,而不是直接回應臟話這個詞本身。你可以嘗試這么說:
“你又說了這個詞呢,聽起來你想引起我的注意呢。”
“來,我們來擁抱一下。記住如果你需要我的時候,你也可以直接告訴我的,比如說 ‘媽媽,我需要你’或者 ‘媽媽,我需要你抱抱我’哦。”
給孩子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反應都會很有幫助,除了擁抱之外,摸摸頭、微笑和裝傻的回應都會很有幫助。
- 場景三:說臟話是為了表達感受
對應情況:
這種情況下,孩子除了說臟話之外,這段時間情緒狀況也會很波動和反復,行為問題也很多,你跟孩子的關系都不會太好。由于詞匯量有限,孩子沒有辦法將腦海中的情感完全用文字謹慎地說出來,所以他們試圖抓住知道的最簡單的詞匯來表達這份感受。如果我們仍然只對詞匯作出反應而不對背后的感覺表達理解的話,那么孩子的情況只會更糟糕。
應對策略:
加深對孩子情感的連結,而且回應一定要抓重點,為孩子創造安全的地方來表達內心大情感是最迫切的任務。
很多時候,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同理心并不容易做,但我經常會做一件事情就是代入想象,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的話,我處在他的狀況里,我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感受,然后把感受用語言重復一遍。當我們越來越擅長討論不同的情緒時,我們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況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大。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嘗試這么說:
“我知道你對我準備的飯菜不是很滿意,今天的食物沒有你最愛的那一道菜。”
“聽起來你很想妹妹現在離開你的玩具區域。”
“你不同意我的決定,我明白了。”
當你可以跳出孩子的行為框架看到孩子行為背后深層的需求時,你回應的內容就會更有力量。
- 場景四:說臟話成了孩子的習慣
對應情景:
你發現臟話已經成為孩子詞匯的一部分了,總愛說、停不了,道理他都懂,但不知道怎么辦。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所處的環境里,或者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學校,一定有一個固定的臟話源,讓孩子學會并且鞏固了說臟話這件事情。哪怕你可能內心很抵觸,孩子怎么會跟我學的呢,但是仔細回想一下,當你心情低落的時候,你會不會來一句罵娘,或者當你脾氣不好的時候,你可能會像身邊的人喊上一句“滾蛋,別煩我”,這些實際上都有可能是引發孩子的臟話池子。
應對策略:
首先成人自己得減少說臟話,其次得同時給自己和孩子提供更多的替代的措辭,讓孩子和自己都能有更好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重新找到新的溝通方式。你可嘗試怎么說:
“唉,我剛對你說了一個特別不好的詞匯,因為我當時太生氣了,這個行為真不應該,我向你道歉。我真希望我當時能告訴你我實際上是感到很難過的。”
“你是對的,我不應該說這個詞,有時候我會忘記了,我感到很抱歉,請你以后繼續監督我。”
“我以后會更多向你表達我的感受,而不是說臟話,我也要做起來,向你學習。”
“我也覺得這個詞很糟糕,你覺得可以換什么詞來表達這個感受呢?我要學起來。”
當你可以正視自己的行為問題時,給孩子示范的同時也是給孩子改變的勇氣和力量,這便是榜樣。
有時候朋友們總說我寫東西很長,但我每次也忍不住掏心掏肺跟大家說。雖然我知道大家更想看到一個答案,說臟話了到底如何制止,但是我卻給大家羅列了4種不同的場景,并且把4種場景里的原因和對應策略都告訴了你。
我是特地想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方式的。周六晚有媽媽在直播間里跟我說,為什么都是新手父母,但萌芽帶孩子就那么得心應手。直播間里有那么多的意外,但我都看起來應急處理得非常好?
但實際上,根據孩子不同的表現來練習自己的思考方式,讓我知道如何去更好地回應孩子的表現,這也是我這6年來養育中所形成的“刻意練習”。我每次遇到養育中新的突發場景的時候,我都會給自己一個思路去分析這個場景,比如我會思考這些問題:
為什么這個情況讓我很困擾?
當我聽到/看到孩子的行為,我有什么感覺?
有哪些記憶跟這個行為有關嗎?
當我聽到/看到孩子的行為,我最大的恐懼是什么?
這樣子的練習會讓我形成一個習慣,就是不會過度揣測來影響我的判斷力,也不會過分敏感來讓雙方無所適從。所以先整理自己的思考方式,跳出來看孩子的行為,這個做法很多時候也是幫助我們解決孩子行為問題的法寶。
所以看完今天的推送,不妨也試著做一下練習,如果孩子有一天也跟你說了臟話,你會怎么樣回應呢?一點點的小調整,也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