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吵過架怎么處理(跟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吵架怎么辦)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唉,我跟我家孩子相處真是越來越難了,他一回家就進屋關上門,也不和我們說話;平時也沒那么多話。我們看見都跟仇人一樣,光想懟架……”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起天來,她悶悶不樂地說。
青春期的孩子確實不好相處,一言不合就有可能跟父母吵起來;
關系再不好的,他還可能拿不上學、玩游戲、早戀,甚至自傷等方式來“折磨”你,弄得你心力憔悴,生活質量也大大降低。
難道這一切,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該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1.先要改變對“青春期”的看法。
一提到青春期,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叛逆”。
孩子大了,也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有自己的主見了;你說什么,他也不聽了。
其實,這不是“叛逆”,是“覺醒”。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體發育,心理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他的自我意識變強,對問題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判斷和觀點。
他再也不是小時候的“乖寶寶”了,而成了事事處處都和父母對著干的“小霸王”。
這時候,父母先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變化,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孩子是長大了,他已經開始“覺醒”了。
當父母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改變之后,把青春期看成是“覺醒期”而不是“叛逆期”時,他們對孩子的很多行為和想法也就能理解了。
2.從跟孩子相處中,反思三個問題。
孩子長大了,到青春期了。父母也要保持成長的姿態,不要再用對待孩子在幼兒園、小學時的那種方式對待他;
而是要從自己的角色、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模式、和孩子說話時的伴隨情緒三個方面進行深刻反思。
第一,從自身角色方面來說。
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在生活上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關心,比如:給孩子做好飯,對孩子噓寒問暖;在心理上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健康,平時有沒有高效陪伴孩子等。
父母也可以梳理一下自己跟孩子相處過程中,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找機會和孩子一起聊聊,拿出誠懇的態度,跟孩子做好成長對話。
第二,從跟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模式來說。
很多時候,在生活中,我們跟孩子說話時,無意識啟動了指責、批評和只關注學習的模式,對于孩子喜歡什么、關心什么,卻往往容易忽略掉。
小時候的孩子,曾經把父母當成最信任的人,和他們無話不談;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和父母的話卻越來越少。
原因是什么?因為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發現,和父母說得越多,越不安全,他們的指責和抱怨也許會越多。
這樣,孩子就關閉了和父母溝通的心門,漸漸失去了和父母說話的欲望。
第三,從跟孩子溝通時的伴隨情緒來說。
父母還要想想跟孩子說話時,傳遞出來的是怎樣的一種情緒?是有耐心、溫柔,還是不耐煩?這種非語言信息也能被敏感的孩子感受到。
洪蘭教授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教育》中說,“人天生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會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會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一句話你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篩選出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時,即使父母表達的是關心,也會被孩子解讀為嘮叨;如果父母表達的是不滿,那孩子就會更往不好的方面去解讀了。
當孩子和父母的心漸行漸遠時,語言已顯得多么蒼白無力。
3.父母要抱著謙虛的態度多學習。
《家庭教育促進法》從2022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了。以后,父母就要依法帶娃了,不能僅憑自己的感覺和自己被教養的經驗帶娃了。
面對新情況,父母就要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愿意拿出時間和精力增加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和孩子溝通、相處的方法,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科學帶娃。
比如,在跟孩子說話時,要愿意傾聽。無論孩子跟你說了什么樣的話,這些話多么無聊,甚至多么低級,父母都要認真去聽,甚至要裝出一副很感興趣的樣子,讓孩子有愿意說下去的欲望。
會跟孩子聊天,會跟孩子談心,是為人父母需要修煉的一個很重要的本事。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父母在跟他們說話時,要有尊重的態度,讓他覺得自己被重視;用商量的口氣而不是命令的口氣跟他說話。
當跟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可以使用“三步溝通法”——
第一步,先問問孩子,“對于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認真傾聽他的想法;
第二步,和孩子共同商量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步,可以告訴孩子,“對于這件事情,爸爸(媽媽)愿意跟你一起努力,做出來調整,跟你一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當把關注點放在引導孩子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時,這個過程會更有趣。
4.營造好的家庭氛圍。
青春期的娃,遇上更年期的媽,關系本來就難相處;如果再碰上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爸,那家里更會亂成一團糟了。
平時,父母之間就要建立好的關系,保持教育孩子的一致性;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也不好,也會影響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甚至讓整個家庭關系惡化。
好的家庭氛圍就像營養豐富的土壤,種子能夠茁壯成長;好的家庭氛圍也像氧含量豐富的魚缸,小魚能夠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父母也要營造好的家庭氛圍,使家庭這個“細胞”能夠健康,也讓社會更和諧、更穩定。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關心一個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關心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同樣的,關心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不和父母溝通,比關心這個孩子為什么不跟父母溝通更重要。
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話的行為,而是看到孩子不愿意說話這種行為背后那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被傾聽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