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要遲到了”“怎么慢吞吞的,來不及了!”“別磨蹭了,走快點!”
前幾天我在地鐵站,碰到一對母子。媽媽一手牽著娃,一手拎著書包,邁著大步往前沖,嘴里一刻也沒停過。
小朋友呢,一言不發(fā),埋頭走路,臉漲得通紅,神情沮喪……
媽媽明顯是趕時間,說著說著便提高了音量,帶著怒氣。
這個場景,我想每個老母親都很熟悉吧。
早上催起床、晚上催睡覺,吃飯要催、出門也要催,好不容易玩痛快了,回家還要靠催!
關(guān)鍵是越催還越磨蹭,想想就覺得煩。
孩子為啥這么磨蹭,面對這個情況,我們要怎么應(yīng)對?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問題。
快點啊,別再磨蹭了!
回憶一下,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因為磨蹭被催過、批評過?
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有。
那么當時我們在想什么呢?時間久遠,可能記不太清楚,但內(nèi)心活動無外乎以下幾種:
“媽媽,我也想快一點,可我做不到啊!”“我還想再玩一會……”“媽媽說的3分鐘是多久呢?”
通常來說,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孩子做事情比較慢,大概的原因是以下這2點:
①個人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來
孩子本來能力就比大人弱一些,我們3分鐘就搞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要5分鐘。
像蛋姐穿鞋子時,就總是慢吞吞的。我仔細觀察了幾次,發(fā)現(xiàn)情況是這樣的:她要先觀察鞋子,分清楚左右腳,然后再穿上。
而我們大人,一眼就能看出左右腳,當然就快得多。
所以,如果我們一味地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ta,就會理所當然地覺得,ta很磨蹭。
對于這種類型的磨蹭,我的建議是調(diào)整事情的難度,把復雜的事情拆解成簡單的,并且一次只讓孩子做一件事。
蛋姐剛上幼兒園時,每天早上出門都很急,也被我媽嘮叨過。
我當時是這么做的,提前一天和蛋姐商量好,把要穿的衣服準備好,書包也收拾好,要裝的東西都裝上。
等到了第二天一早,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好了,這樣就能有條不紊一項項進行,自然就不會搞得很匆忙。
②沒有時間觀念,注意力不集中
大部分的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專注力也有限。
像蛋姐,現(xiàn)在對幾分鐘還是搞不清楚。有時候非要我抱著,我會跟她說:“好吧!那就抱1分鐘。”
然后才抱了10多秒,我說1分鐘到了,她也就乖乖地從我身上下來了。(這一招不建議大家學,我實在是因為她太重了,抱不動)
所以也不能怪孩子,明明說好了再玩5分鐘就去睡覺,怎么到點了孩子又不愿意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要幫孩子培養(yǎng)時間觀念。
我們可以給孩子買個沙漏或鬧鐘,沙子的流逝,或者是到點就響的鈴聲,都是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另外,我們在跟孩子交流幾分鐘時,可以用ta生活中常見的具體事物做類比。
比如說《汪汪隊立大功》的主題曲是1分鐘30秒,一集《小豬佩奇》是5分鐘。慢慢地,ta就對時間的多少有概念了。
當ta有了這些概念后,我們就可以跟ta一起制定時間規(guī)劃,一起去執(zhí)行。
磨蹭不是病,催起來要命
孩子磨蹭沒什么大問題,反倒是我們不停催促“快點快點”,打亂孩子的節(jié)奏不說,催多了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
而且這種催促,也會讓本該由孩子負責的事情,轉(zhuǎn)移到家長身上來。
當家長承擔了本屬于孩子的責任,孩子就失去了自主安排和計劃的機會,得不到足夠鍛煉,便也難以學會掌控時間和人生。
所以,下一次大家再想催孩子時,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些事情到底是家長的事還是孩子的事?
如果是孩子的事,讓ta自己來做決定,至于后果嘛,ta感受了以后會改的。
就拿上學遲到來說,只有孩子遲到幾次,被老師批評過,才知道滋味不好受。下一次,ta便會想要早點出門,遲到被罵不太好。
并且,我們也要記住:
孩子的成長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我們不要太焦躁,也別大包大攬,適當?shù)芈稽c,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寫在后面-
孩子的成長看似很慢,其實很快。
前幾年蛋姐還是抱在手里的奶娃娃,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幼兒園了,還會偷偷喜歡班里長得高高帥帥的小男孩。
再過幾年,她就讀小學了;一眨眼的功夫,初中、高中、大學……越長大,人生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一路往前,無法回頭。
到那個時候,我們會想,怎么時光就不能慢一點呢?
與其等到那時候,感嘆時間過得太快,倒不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腳步放慢一點,允許孩子慢慢成長。
對于孩子磨蹭的話題,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給我留言,聊一聊你的看法。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觀點,不妨一鍵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