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愛與自由 是給兒子(給予孩子愛和自由)
剛剛戒了吼叫的爸爸媽媽常常把“溫柔而堅定”當“救命稻草”。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它看起來的確比吼叫“高級”了許多,但新鮮勁一過,“救命稻草”居然不管用了。
孩子變成了軟硬不吃,是來折磨“老母親”的嗎?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1.講道理不聽,揍一頓沒效,娃軟硬不吃
很多父母帶著焦慮急求一種所謂的“標準程序”,讓孩子變得“聽話”。
想象中的“標準程序”是什么樣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語氣溫柔+詢問孩子的看法+孩子變得聽話……
實施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孩子不按套路出牌,你已經做到了“標準做法”,孩子卻理都不理地扭頭就走。
尋求“標準程序”的父母,遵循的依舊是“控制”的規則。
曾經看到知乎上一位網友的留言:
我媽媽是非常強勢,控制欲非常強的媽媽。
我很清楚她從來沒有想真正和我談談,所謂的談談,只是單方面的無休無止喋喋不休的教育,而已。
她經常說我軟硬不吃、冥頑不靈。
我不說話,是因為我只要開口,說的話立即被貼上“天真”“異想天開”“傻到家了”“不切實際”等一大堆標簽。
哄我開口的目的是讓她的說教找到更精準的切入點,從而發泄她的情緒,把我變成她希望的樣子,壓根不是想要了解我在想什么。
我在她眼里的樣子,是又弱小又愚蠢,不需要被了解,只需要被教育。
所以我一開口,兩句之后就會被“可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知不知道”“你還不明白”這一類的話打斷,然后永無休止地重復她那一套大道理。
積威日盛之下,她變成了情緒上來以后,一定要說教到她“滿意”為止,激動的時候甚至罵我。
過癮了開始后悔,覺得應該和我好好談談,又和顏悅色地把我叫過去要談談。
她似乎覺得可以“掌控”我的情緒,無論是“軟”的一套還是“硬”的一套,我都得心平氣和。
時間一長,我變得“軟硬不吃”,拒絕和她溝通。
父母教育孩子一會“軟”,一會又“硬”,孩子當然也不知道該吃那一套,給孩子造成一種嚴重的混亂感。
破解這個劇情的核心是:看到“我可以掌控他人的情緒”是個幻想。
2.為什么“溫柔而堅定”不管用呢?
父母嘴上說著界限清晰的話,心里卻依舊上演著彼此操控的戲:
我都說了這么多了,既沒打你,又沒罵你,你怎么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做?
這場戲里,父母認為自己付出夠多了,夠“體諒”孩子了,孩子就應該按照自己“想象”的一樣變懂事。
實際上,很多媽媽一直活在沒有界限感的幻想中:我只要做得足夠好,足夠溫柔,足夠陪伴,孩子就會理解我,不哭不鬧的聽話。
在孩子軟硬不吃之時,父母就更需要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哪些是他能掌控的,哪些是不能掌控的:
“那雙鞋真的很好看,我兒子真有眼光,不過對不起,媽媽的錢沒有那么多,不能給你買,你長大后自己有能力了可以自己買。”
“你想暫時不上學,在家休息是可以的,但學校設定的休學都是有期限的,你要知道真實的后果是哪些。”
“我也不再催你睡覺,你自己設定鬧鐘起床,時間安排你自己決定”
……
家長給自己樹立界限意識的同時,也和孩子約定規則,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兒不是話術,是一場持久的修行。
要明白,沒有任何兩個成年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完全一樣的。
3.怎么把握給孩子的“自由度”
如果確定要給出一個放手的原則,心理學家尹建莉的建議是,
在每一件具體事情前,不要控制,要引導;
不要太有痕跡,盡量無痕;
不要懷疑,要相信;
不要插手,要接納。
有家長提問:孩子需要的愛和自由,我都盡力給了。
比如他晚上打游戲不肯睡覺,10點不睡,我不說話;11點不睡,我還能忍;到了12點他還在房間里邊喊邊玩,難道我還要繼續給他自由嗎?
從耐心到無法忍受,你覺得孩子在挑戰你的底線,這都是“敵意”的投射。
你的頭腦會說這是為了孩子健康著想,而真相是你覺得孩子沉迷游戲不肯睡覺的行為是在攻擊你,你為此焦慮心慌,其實是你在對孩子表達敵意。
如果媽媽非常有邊界感,知道孩子沉迷游戲,是利用玩游戲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釋放自己壓抑的憤怒。
媽媽并沒有因這件事升起敵意,不再干涉孩子,就可以讓孩子通過自我整合,釋放出壓抑的攻擊性。
寫在最后: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粒種子,它有內在的生命力和能量。
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提供最適宜的環境和養分,讓生命成長為他原本的樣子。
假如孩子是一顆麥粒,它遲早會長出麥穗;假如孩子是一株狗尾草,它再努力也成為不了玫瑰花。
然而做一株狗尾草又何妨?狗尾草也自有它的美好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