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家長,從而說謊(從此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謊的原因)
成長的路上,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說謊的經歷,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最后都會被發現。所以在發現孩子有說謊行為時,很多父母如臨大敵,立馬和誠信聯系到一起,覺得他們人品、道德有問題。
只是,一次小小的謊言,并不能直接給孩子定義,尤其是貼上如此“惡劣”的標簽。試問:哪個大人小時候,沒有絞盡腦汁去說謊呢?既然如此,為何要直接否定孩子的行為呢?
有時候想想,孩子說謊并非本意,可能是為了掩蓋錯誤,可能是不想被父母責罰,也可能是想要討父母歡心。雖然說謊不對,但是背后的原因,更值得父母深究。即便是采取責罰、打罵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有效果。
所以,請認真地放下偏見,不隨意給孩子貼上“說謊精”的標簽,更不要把這些行為和道德敗壞、人品不好聯系在一起。很多時候,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會給孩子很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影響,會永遠活在陰影中。
若是發現孩子僅有一兩次的說謊行為,可以在日常的聊天溝通中,以講誠信故事的方式,給予他們適當的敲打,會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若是發現孩子有多次說謊行為,而且屢教不改,那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但并非責罰、打罵這么簡單。
聰明的父母,不費一兵一卒解決孩子說謊行為,你學會了嗎?
一、適當允許孩子說謊,并且給予理解
對于孩子的謊言,父母要表示理解,并且正式地告訴他:媽媽/爸爸小時候,也曾說過謊話,不過被大人發現后,打了一頓。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說謊不可怕,但是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所謂“殺雞儆猴”,應該就是這個道理。父母并沒有責怪和打罵孩子,但是通過分享秘密的方式,讓他們知道說謊是要付出代價的。主要原因,還是希望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秘密,以便接下來的教育。
二、適當的給予懲罰,重在語言解釋
父母要明白:打罵,只能暫時讓孩子害怕,改掉說謊的行為。但,卻改變不了他們的內心,謊言終有一天會席卷而來。所以說,懲罰要適當,而且不一定是打罵的方式,可以通過罰站、罰做家務、罰抄作業等方式。
要清楚,打罵不是目的,認識并改正說謊的毛病,才是目的。可以調整教育思路,把打罵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說教上,效果反而更好。通過誠信小故事,誠信游戲等方法,讓孩子清楚說謊的可怕性。
三、父母以身作則,承擔起榜樣的工作
很多孩子說謊,是因為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影響。簡單來說:若父母本身就有說謊的行為,那孩子自然而然也能學到其中的精髓。對于這一點,父母應該學會檢討,從自身找到原因,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會深入骨髓,這就是所謂的“家風”。為了孩子,父母應該適時地改變,做個擲地有聲的誠信達人。
寫在最后:說謊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教育態度。不要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孩子還小,可塑性很強,改變的空間自然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