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丟了一樣東西(爸爸丟了一個東西媽媽很高興)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個35歲三個孩子的父親,因為有第三個,經常聽到家里人有小三這個稱呼,我認為這樣聽著別扭,想了一下給他她們這樣的稱謂,姐姐、二哥、三哥。姐姐現在四歲多,雙胞胎哥哥們三歲多。
二哥三哥
害怕,
我沒有準備好他們的到來,我根本想不出那是一個什么狀態,他她們會怎么打破我們之前的生活,更不知道三個孩子會花費多少金錢。
懵懵懂懂,
就這么沒有太多準備的來了,來了以后在家人的幫助下蒙蒙懂懂,可能是剛出生的小孩還不用拉么操心的緣故吧。
神奇,
我有太多次呆呆的看著他她們弱小的身軀,我去,好神奇啊,新的生命就這樣誕生了,他她們怎么來的,來干什么來了,什么時候才可以長大。這么小怎么什么系統都齊全,這么小也能運轉起來?喝奶就不餓了?啊呀,我去,我抱孩子的姿勢又被吐槽了!
父母通病,
貌似幾乎所有父母都有這樣一個通病,我的是在姐姐來了以后,一切都開始考慮孩子,自己可以放棄或者將就,到孩子這不行了開始。最愛穿的我,每當看到心儀的衣服后(不是買不起),自己就暗示自己,算了,留著給孩子買她的吧。
慢慢適應
姐姐剛來的時候也算極其不適應,尤其是她睡覺的習慣,放下就醒,非得抱著睡或者是晚上醒個五六次,記得那時候你給我一百萬還不如給我一個很好的睡眠,白天站著都能睡著的節奏。六個月后的姐姐也慢慢安靜、作息正常了下來。我也慢慢地適應了這種全新的生活。
一次性不短的焦慮,
姐姐到來的一年多以后,那天陪著她在醫院產檢,像往常一樣,我坐在椅子上等待,出來的她緩緩向我走來,自覺告訴我一定有什么事情發生,還沒有想的太多,她已經來到了我的面前,一種驚喜、滿意又驚嚇的表情,我思緒萬千地等待著結果,她用手比劃了一下,我剛開始還有點沒緩過神來,兩個,又來了兩個而不是一個,一個晴天霹靂的驚訝瞬間又加了一個大大的驚喜同時又摻雜著一點點恐懼,總之味道很多,我自己也辨別不清了。這下組成了三人團,一切又重新打破,重重的打破,欣喜的背后產生了不斷地焦慮(三個孩子離得太近的怎么帶的問題,經濟怎么分配的問題,工作和生活怎么平衡的問題等等)一股腦地都塞了過來,又一次沒有準備好的到來。有幾次我在想,為什么老天要給我這么多,我就想要一個來著,是你們,都是你們。我們后面要怎么面對,怎么繼續下去?
三人行
名字,
姐姐剛開始起名字的時候,各種查,從生辰八字到百度,最后三個人說著說著,她說了一粲字,屬性是雞,那么這個字有入米的意思,也就是一生不愁吃穿的意思,好,那就王粲吧,也是和建安七子之首的他同名同姓。二哥三哥來的時候更是隨機和有意思,剛開始也是各種查,都覺得這種雙胞胎名字應該好起才對,但幾天過去了還是沒有結果,那天三個人討論中她說起,他們小姨那個雙胞胎起名的時候,她玩笑的隨口給了兩個名字,因為是女孩,這不扯淡嗎,只當兒戲,但當她又一次說出來的時候,我和母親同時都感覺好,因為這兩個名字好記,簡單,又連著,叫著也順口,更有我想的思維在里面,方向涵蓋四面八方,有氣魄,東北王?東南王,那就這兩個名字吧:王東南,王西北。三個名字,第一個名字的粲字不算好寫,也不好認,甚至文字功底差的老師、醫生還不敢發音。那東南西北,每次被人知道后就忍不住想笑,剛開始,我有時候說出來也想笑,但后來不了,因為我在笑他們看不穿。
那一次次撕心裂肺
看著她生產前翻來覆去不斷加深陣痛的場景;
姐姐第一次生病去醫院輸液;
三哥膝蓋被劃了一個又長又深的口子
……
看著孩子那弱小、虛弱的身體,可憐無助的眼神,一切都在瘋狂地刺激著我的神經,老天,沒什么不能轉移到我的身上,他她們還小,我可以的。
第一次送他她們上學,走時候通過倒車鏡努力地去看到他她們哥還在撕心裂肺的哭著,看著他她們可憐、不解且帶有貌似哀求的眼神……
我,我到底怎么了,每一次都讓我的心可以爽到爆!
自我救贖,
時間一點點過去,孩子也慢慢大點了起來,也算慢慢的好看起來,一切慢慢調整的還算順當,加之她和家里人的更多照顧和陪伴,也在無數次地開導自己,我的狀態也不再拉么焦慮。每當回來看到他她們,他她們一點點的成長,好吧,你們兩個來了,姐姐不再拉么孤單,好吧,打麻將(不怎么玩,不喜歡賭博)方便多了,好吧,你們都是我們的福音,有你們雖然付出了很多而還要繼續,但一切都值了。
夠熱鬧,
現在貌似我早就忘了一個孩子的時候,吃飯就像打仗,穿衣服就像打仗,睡覺前也像在打仗,外出游玩也是一到熱鬧的風景線,好吧,我說了熱鬧一詞,但我和他她們母親一樣,有時候腦子都快咋了,無奈只能自我安慰,你們真的夠熱鬧。
爆炸,暴躁,
每當看到他們為了一件東西在生拉硬扯狂戰不止的時候;
每當你反復n次說什么他們就是不聽的時候;
每當那些結果讓人惱羞成怒的時候;
每當本是危險的事他們因為在游戲而還是要堅持做的時候;
每當我一個人帶他她們要睡覺找媽媽而不聽我說任何話的時候;
每當他她們在超市哭鬧著非得買他她們認為對他們最有吸引力東西的時候;
每當生氣了他她們坐地不起或者打滾的時候;
每當脫了尿不濕就尿床的時候;
……
我的,我的,我的,嚎啕大哭、呼叫震天;
我要媽媽,媽媽,我要媽媽陪我睡;
喝奶粉啊,我的哥哥,半個多小時過去還沒有喝完;
……
驚訝,
我去,姐姐可以從沙發那邊爬過去。
哇,姐姐可以慢慢的自己走路了。
我去,你才三個多月,你怎么知道和我一起玩游戲了!
姐姐,你認識超市里的叔叔嗎,就自然而然的靠過去。
爸爸,別打我屁股了。
二哥,蝸牛為什么不會飛?他沒有翅膀怎么飛?
弟弟我幫你帶上口罩吧。
……
有點意思,
爸爸,小樹是不是在底下喝水?
爸爸,你亂扔垃圾了你。
爸爸,丟東西的人會很難過的。
姐姐,你長大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當醫生,為什么,因為可以幫助病人啊。
姐姐,如果讓你送媽媽一個禮物你會送什么,想了一會,爸爸,我去問問媽媽。
三哥,你為什么不折花了,有蜜蜂(因為這個被蜜蜂蟄過),花會流血的。
二哥,你認為什么是好吃的,蛋糕是嗎,是,西瓜是嗎,是,小蟲子是嗎,不是,水槍是嗎,不是,冰淇淋是嗎,是,我最喜歡吃冰淇淋了……
姐姐說,爸爸,你就不能不去上班在家陪我嗎?
二哥,你會飛嗎,會,我肚子里有翅膀。
媽媽,別兇弟弟了,弟弟知道錯了。
弟弟我幫你吧,一二三,上!
太多場景真的太有意思,反而一時間想不起來了。
姐姐的價值觀哪里來的,也許和媽媽或者我有時候給她講書的結果,也許更多的是她媽媽的言傳身教(哥哥來了以后我在家的時間不多),我個人感覺媽媽的價值觀還是非常正的。所以孩子是父母影響的產物也不無道理。
自我成長,
疫情讓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識他她們接觸他她們,一路走來,好像少了太多暴躁和焦慮,自我感覺他她們也在幫助我的情緒管理和感情溝通。
學習,
有了孩子,你就會不自覺的反思自己,孩子是你一輩子的大工程,你要怎么建設,或者說你要怎么寫好這本書呢。比較愛看書的我也有看過相關的書籍,在實踐中也會有多少感觸。
自我意識,
隨著孩子慢慢大起來,比如說在三歲以后他們的心智會出現飛速發展的狀態,我們可能有時候沒有感覺,但他她們一定在每天的變化中。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他們逐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就要把共情放在第一位,先表達出他她們的感情,然后加以引導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大象就是不走,那用香蕉試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去廁所自己去,吃飯喝奶自己喝,用筷子自己用,遙控器教會你,自己找喜歡看的節目,手臟了自己去洗,自己穿衣服和鞋子,自己……能自己做的都把我們解放出來。
爸爸,我要尿尿,教你怎么去廁所,教過后面再來,就自己去,慢慢他們就不找你了。
加以引導,
曾經有嘗試過這樣一個游戲(組織過不只一個),我在一個地方藏東西,他她們在看不到的地方數數,數到10來找,誰找到了就有一個獎勵。
姐姐剛開始連著三次都找到了,第四次被哥哥找到了,她瞬間就不開心了,而且還來了一個,哼!
三次無果,兩個哥不開心了。
第四次三哥找到了開心了起來,馬上沖勁十足。
四次二哥都沒找到,那簡直要崩潰了,也無心再繼續,第五次找著想著干別的去了,不過看著別人獎勵的糖果而又著急又想哭鬧。
姐姐,你的獎品要不要給兩位弟弟一起吃呢?
第六次,二哥終于吃到了獎品,我問他要不要給姐姐和弟弟一起吃,他不給。
總之這個游戲最后引導的三個孩子感覺還算可以。
這個游戲,一是為了觀察發現問題,二是為了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在人生中不是每次你都可以成功,每次都會如意,要懂得分享,要懂得堅持。
有些游戲在讓他們認識到團結的力量和重要性,這里就不再寫出來了。
不厭其煩,
我們會聽過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他她們還小,說了也不懂。難道不懂就不說了嗎?不是的,當一個好的思維、價值觀、知識、方法不停地不厭其煩地、恰如其分地灌輸給他們,請相信,這些東西一直在影響和刺激孩子們的潛意識,終有一天會變成意識地如影隨形。
這誰弄的?是哥哥,是弟弟,到底誰弄的?是哥哥,是弟弟,好嗎,誰都不承認,這種事發生過幾次,我也不只幾次和他們說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錯誤,他們漸漸意識到承認錯誤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是鼓勵和獎勵,也意識到撒謊是一件非常不好的行為,姐姐第一個勇于承認,哥哥們就慢點,一開始他怕,后來小聲嘟囔承認,再后來鄭重其事的承認。這沒辦法,有時候就需要不厭其煩的糾正和引導。
原則,
看了那本《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后,意識到原則的重要性,隨著孩子不斷地長大,家庭一定有家庭的原則,原則就是大家一起制定出來的,都要遵守,不可逾越。
人生觀和世界觀,
非常重要,學校的老師和社會不知道會不會把這兩個幫他她們塑造出來,不管那些,作為父母,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涉到做人,做事,涉及到理想涉及到將來,最好從小就可以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生根發芽。
沒有目的,
有人說:養兒為了什么,為了防老。
我想孩子就是一種緣分,就是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我們一路一起走過。為了什么?難道這還不夠嗎?難道完善生命或者一起修行還不夠嗎?夠了!值了!有目的的付出不一定能達到目的,不達目的結果又讓人傷心難過、徒增煩惱。難道我們這輩子可以還上父母的恩情嗎?還不上!只希望他她們開心快樂的成長,只希望他們平安幸福,一切順其自然、一切盡力而為,足以。
早生貴子,
一切趁早,適時。不走過不知道,高齡產婦存在危險性和力不從心,也可能影響孩子質量。
常回家看看,
曾經在抖音上無意間刷到一個人是這樣說的,陪孩子有用嗎,你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機會和未來陪他們有用嗎?
我個人其實想說,無所謂對錯,哥們,將來我們自己走的路自己感受,感悟吧。
不管多忙,不管窮富,來了,就要負責,常回家或者定期回家看看,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忘我的時間,別讓忙碌、焦慮等錯失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機會。時間流逝,你再想找回來,已經沒了,不可能了!
眼界
眼界和實踐,
有能力或者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多去接觸和嘗試,不接觸他她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銀河系以外還有各種系。不接觸他們怎么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接觸怎么會有世界觀。我自己就是一個不拘一格的人,我喜歡鼓勵孩子們在法律范圍內多去玩耍和嘗試,我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話:你們別玩沙土了,你看看你們多臟,以后不許了。啊呀,不能爬,危險,,啊呀,孩子,湖水不干凈不要下水。我反而去鼓勵,我特么想著法的讓他們去做各種事(當然要注意保護措施),我甚至認為男人身上沒疤痕都不算男人也不性感。我個人也討厭教條主義,我甚至有時候會認為,學校這個牢籠會壓制孩子的創造力等,無奈的現實妥協,這里話多了。我不想強制,我只給你建議,你自己做主,你自己去多嘗試后去看結果和總結。
暫別和繼續,
由于孩子年齡關系,由于帶孩子時間關系,這里不再分享,也許孩子再大一點,我再大一點會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