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徹底解決孩子早起上學拖拉問題(孩子早上上學拖拉怎么辦)
有一些家長朋友來問,早晨上學之前,怎么能夠做到讓孩子不拖拉,家長不催促呢?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我家大寶幼兒園時候也是拖拉磨蹭,每天早晨上學前家里是雞飛狗跳,甚至因為這種情況還發了朋友圈自嘲。

在家庭教育學習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種情況不對。
于是開始調整心態,改變策略。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真的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了!
但是卻需要老調重彈。
因為只有做到自主和自我負責,才能減少依賴心,做事積極主動。
一年級開學第二周,我就開始帶領孩子,根據次日課程表和老師們的要求,學習整理書包。
一周下來,她的書包基本已經不再需要家長操心。
大寶班級作業是老師發到“微信群”和“曉黑板”。
我給她找了一個舊手機,申請了一個微信,每天把學校作業發到手機上,放學后讓孩子自己打開手機去完成。
需要家長檢查和簽字的地方,我和爸爸才會參與。
看到這里,可能會有家長說,這些和早晨不拖拉有什么關系呢?
關系重大。
正是這些點點滴滴,才能讓孩子慢慢理解,上學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長的事情。
孩子做好了自我管理,放學后能快速完成作業,每天按時上床睡覺,保證睡眠,次日才能準時起床。
第二,不怕遲到,勇于試錯
這個怕,其實更多是指家長們的怕。
怕孩子遲到,怕孩子被老師批評。
家長不停催催催,為孩子規避了遲到的風險,也降低了孩子自己安排生活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這其實是個循環,家長越催,孩子越被動,越會覺得“按時到?!迸c己無關。
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既擔心遲到被老師罵,又忍不住拖拉。這個時候,其實更需要家長的放手,讓他們去體驗,繼而敦促自己。
說來好笑,開學一個多月以后,我家大寶突然想體驗下“遲到”的感覺。
正如圖片中所言,連續兩天故意遲到以后,她自己覺得這種感覺并不好。
所以,我現在不怕孩子去體驗,體驗之后她才能做出發自內心的積極行動。
第三,做好引導,規律晨起時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去試錯,并不是家長完全放手不管。相反,家長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去引導孩子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讓孩子整理書包,是我先做給她看,也會告訴她方法,怎么去整理。
同樣的,想讓孩子早晨起來之后有序高效,也需要家長合理安排。
比如,我會在前一天的晚上,就會把次日需要穿的衣服搭配好,并放在孩子的小床旁邊;
再如,晨起洗漱這些生活技能絕大多數孩子應該都已經掌握了,作為家長需要關注的可能就是這些行動的次序。
就以我家孩子為例,洗臉的時候很容易會把袖子弄濕。所以我就建議,起床以后穿著睡衣去洗漱,個人衛生做好,再去換上學需要穿的衣服。
所以現在早晨起來,除了梳頭發需要幫忙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基本都能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前面說的這些都傾向于方法方面,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家長的穩定心態和親子關系、親子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在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里面,就不會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更不會有厭煩心理。
在這種和諧前提之下,哪怕遇到突發狀況,孩子偶爾拖拉,或者家長偶爾催促,也能彼此接納,互相耐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