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見自己的孩子就討厭怎么辦(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討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打心底深愛著自己孩子的,但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感到厭煩,畢竟親子關系也是社會角色關系的一種,它也逃不開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共同存在的狀況。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父母和孩子不得不在一起生活幾個月,有些父母還必須線上辦公,一邊操心工作的事情,一邊還要照顧家里的“神獸”,承受他們的無理取鬧和噪音,可謂是煩不勝煩。
那么為什么你一看見自己的孩子就討厭?
正如你偶爾也會討厭你的父母和愛人那樣,即使是最親密的關系,也偶爾會有討厭對方的時候,這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對一個人的感情往往兼具好惡兩個方面,對其與自己契合以及自己欣賞的那一方面,我們傾向于產生積極情緒體驗,產生肯定態度。
而對于那些與自己相悖、相沖突的一方面,我們傾向于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產生否定態度。
因此,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人們感受到消極的情緒,也會討厭他們,父母們不必因此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要敢于直面內心的沖突,才能更好地化解沖突。
討厭孩子,背后的實質是一種態度。
那么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受到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第一,需要的滿足和情緒性經驗。
態度具有情緒體驗的成分,與人們需要滿足的經驗密切相關。
對于能夠滿足或是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目的的對象,我們傾向于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并對它持肯定態度。
對于阻礙我們實現目的或是引起我們挫折感的對象,我們傾向于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并對它持否定態度。
一種態度與需要的聯系越密切,或者與許多需要的滿足相聯系,則該態度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雖然是責任,但它也與人們的需要有很大關聯。
埃里克森認為,成年中期人們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并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
撫養孩子滿足了人們關懷下一代的需要,使人們的心理得到發展,但其往往又與人們追求快樂、獨處和安靜的需要相矛盾。
孩子天性愛鬧、愛玩,因此經常在家里發出噪音,尖叫、破壞物品、無理取鬧、哭喊等事情更是頻繁發生。
因此這無疑會引起人們消極的情緒體驗,并且與人們的需要相悖,父母就很可能會討厭孩子。
第二,知識。
知識影響人們態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經形成的態度發生改變。對于那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聯的對象,人們態度的基本傾向一般是認知性的,知識的作用就會很明顯。
但那些與自己有直接關聯的對象,比如自己的孩子,那么人們態度的基本傾向就會是情緒性的。
換言之,對于陌生人,我們依靠知識對其作出評價與產生態度,對于孩子,我們依靠我們的情緒對其作出評價與產生態度。
所以如果孩子惹得父母不開心了,父母往往沒辦法對其客觀地作出評價,而是在負面情緒的驅使下選擇責罵和訓斥。
第三,家庭。
父母小時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他們在那里生活,他們的父母主導著他們個人的信息環境和觀念形成的過程,并且他們的父母也是他們最先認可的對象。
他們的父母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他們對于自己孩子的態度,包括認知態度、行為方式以及教養方式等等。
換言之,他們的父母當初如何對待他們,他們以后就會如何對待孩子。
如果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耐心、溫柔,那么在面對自己孩子的無理取鬧的時候,他們也傾向于對孩子耐心地教導。
如果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缺乏耐心,經常嫌棄、訓斥他們,則他們以后也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
第四,遺傳因素和性別作用。
基因對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其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可能會遺傳到他們的身上。
此外,男女對待同一事物的態度有相當大的差異性,相比之下,現在的女性可能更缺乏耐心,可能會嫌棄孩子,而男人則可能有家暴傾向,對孩子大打出手。
有些父母說:“我已經不愛自己的孩子了!”這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以上因素的影響,但從心底來說,毫無疑問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開學之后,相信親子關系還會像以前一樣和睦。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