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如何學習,在傳統觀念里,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自律和努力,誰花的時間越多,誰就學的更好。分心和遺忘都是學習的敵人。不論背單詞還是練小提琴,老師都會建議學生要在固定的安靜場所里全神貫注地重復學習,從而加深記憶,避免遺忘。本書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長大的,他小時候學習就很刻苦,早上五點就要爬起來看書,雖然成績很好,但總是缺乏自信,上課也不敢發言,擔心自己沒掌握要學的內容。大學畢業后,凱里成為了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報道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前沿成果,其中很多內容都是和學習相關。在采訪了許多學習領域的科學家后,凱里發現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傳統觀念非常不同。有哪些不同呢?科學家認為,遺忘并非學習的敵人,而是學習的一部分,有助于我們鞏固新知識。學習場所沒必要固定不變,輪流在不同場所學習的效果反而更好。遇到棘手問題時,我們也不用死盯著不放,適當的分析和放松更能激發靈感,解決問題。凱里一開始覺得這些觀點難以置信,于是他決定親自嘗試一下,按這些方法去學外語和練吉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后,他發現自己不僅更輕松自信,學習效果也更好。于是,凱里寫了這本如何學習,本書從科學角度解析大腦的學習機制,還介紹了許多容易上手的科學學習方法??茖W作家萬維鋼就說,本書介紹的有關學習的新科學,我只恨沒有在20年前就知道他。下面我會通過三個部分為你解讀本書的主要內容。第一,大腦是如何記憶的?第二,如何增強記憶。第三,如何處理復雜課題?先說第一部分,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再介紹具體方法前,我們要了解大腦的記憶機制。這是后面一系列方法的理論基礎。以前人們會認為想不起來某件事,就說明這件事已經被大腦忘記了,所以才沒印象。在這種觀點里,遺忘是記憶的對立面,忘了就想不起來了。但近年來,許多針對記憶的研究不僅推翻了這種觀點,還形成了一套新理論,叫記憶失用理論。失去的失,用途的用。記憶失用理論更全面的解釋關于記憶的現象,幫我們搞清楚記憶的機制。他最重要的法則有兩個。第一個法則是記憶,分成儲存和提取兩大能力。儲存能力是說我們對一件事有多熟悉,記得就有多勞。我們越是經常接觸這件事,對他的儲存能力就越強。比如九九乘法表,在上學時我們無數次的使用過它,所以對乘法口訣非常熟悉。記憶是用理論認為,記憶的儲存能力只會變強,不會變弱。大腦有著足夠的存儲空間,把生活里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只要我們把一件事存在了腦子里,那就是永遠記住了,不會遺忘。這聽起來很反直覺,既然永遠記得,為什么還會想不起來?這和記憶的提取能力有關。他指的是記憶被提取到意識中的能力。某件事想不起來時,并不是我們忘記了這件事,這件事一直都在腦子里。只是我們對它的提取能力不夠,沒法把對應信息從大腦里搜索出來,讓他進入到意識層面。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不同,如果長期沒用,就會變弱,想不起對應的記憶。比如說,在一次聚會上,既有你的父母,也有你的前老板,還有你的小學老師。你的父母,毫無疑問,你經常會想到他們提取能力是最強的。而小學老師,因為很久沒見了,你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他的名字。記憶失用理論的第二個法則,使我們提取一項技藝十分費勁,再想起來后,這項技藝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都會變得更高。這也被稱為必要難度法則。記憶的這個特點很像肌肉,肌肉在鍛煉中會覺得疲憊,但經過休息后,肌肉會變得比運動前更強壯,這在體育中叫超量恢復。記憶也是如此。費勁回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儲存和提取的強化,所以遺忘并不是記憶的對立面,遺忘的事情也能再度想起來,而且還能加強記憶。一位叫巴拉德的英文老師做過一項實驗,他讓學生們花五分鐘閱讀一首詩,并盡量記憶。然后這些學生要默寫這首詩,看能記住多少。結果并不意外,學生們只能記住一部分句子。然后過了兩天,巴拉德突然讓學生再默寫一遍。這些學生都不知道,還要默寫,根本沒復習過。但結果很意外,他們的默寫成績平均提高了10%。過了幾天,巴拉德又搞了一次突然測試,結果學生的成績又提高了。有個學生第一次只默寫出三行詩,但一個星期后卻能寫出11行。必要難度法則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當學生第一次默寫時,他們會盡量回憶能記住的內容。這些句子的儲存和提取能力就得到了強化。等到第二、第三次默寫時,學生能更快的寫出這些已經被記憶強化過的句子。于是,他們就有更多時間來回憶之前沒想起來的內容。因為詩歌本身是一個整體,句子和句子之間有情感和意向的關聯,學生可以把已經寫好的內容當成線索,提示來回一起沒能寫出來的句子。所以后面默寫出的內容反而比開始更多。要注意的是,必要難度法則有效的前提是在完全遺忘前就回憶,這才能加強記憶。但我們平時很少主動回憶某件事,常常是隔了很長的時間,等有需要了才去回憶,于是就徹底想不起來了,自然也沒法強化。遺忘除了能加強記憶,還能幫我們更快掌握新技能。很多時候,新技能和已經掌握的老技能是沖突的,如果不忘記老技能,就沒法學會新技能。舉個例子,在國內我們開車都是靠右行駛,但在日本開車是靠左行駛。如果我們在日本開車時不再是忘記國內的駕駛習慣,那一不小心就會逆行出車禍。說到這里,總結一下第一部分的內容。記憶是用理論認為記憶分成儲存和提取兩種能力。儲存能力指的是我們記得有多勞,只會加強,不會變弱。提取能力指的是我們能多快找到對應的記憶,如果不經常使用就會減弱。我們回憶一件事越費勁,再想起來后,對應記憶的儲存和提取能力提升就越大。遺忘還能幫我們暫時忘記老技能,更快掌握新技能。說完了記憶的機制,下面第二部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增強記憶。作者介紹了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打破環境的一貫性。教育界多年來一直認為,在固定的環境里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茖W研究已經表明,還原學習環境可以增強記憶力。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18名潛水員,帶著潛水裝備,在水下記憶一份詞匯表。一個小時后,其中一半的人在地面上考試,另一半的人依然在水下考試。結果顯示,水下考試的人能回憶起的單詞數量要多30%。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學習時記憶的不僅是學習材料,還有大量的環境信息。比如在水下背單詞時,呼吸器富有韻律的節奏,氧氣罐的重量,眼前游過的魚,這些都被大腦儲存了下來。當我們在同樣的環境里考試,這些背景提示會加強我們的提取能力。想起在當時環境里記下的單詞。這種情況很常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們就容易回想起類似天氣時發生的事。畢業多年后重回學校,我們也會想起上學時的點點滴滴。這都是環境信息的提示作用。所以理論上說,如果在同一個環境里學習并考試,那成績會更好。但實際上,這種事很難辦到。很多時候,考試地點不是我們說了算,是隨機分配的。比如許多人高考就是去其他學校考試。如果是學習某項表演技能,那我們更沒法控制演出場所。一個拉小提琴的人可能需要在劇場、酒吧、餐廳各種地方演奏,他要是遵照一貫性原則,只在一個地方練習,那到了其他場所,就可能因為不熟悉環境導致發揮失常。所以,為了增強記憶力,保證在陌生場所也能良好發揮,我們應該變換學習場所。在一次實驗中,心理學家找來兩組學生,每人要花兩個十分鐘學習一份單詞表。第一組的學生在房間里學完十分鐘后,休息了幾個鐘頭,繼續在同一個房間里學十分鐘。第二組學生學完十分鐘后,也休息幾個鐘頭,并換了一個環境不同的房間接著學十分鐘。最后兩組學生要到一個沒來過的陌生教室里考試。考試結果差距很大,第二組學生的成績比第一組平均要高出50%。心理學家認為,當學生在不同場所學習時,會把各個場所里的環境信息記下來。環境信息越豐富,記憶的提示線索就越多。而且在新場所學習時,因為沒有了之前場所的環境提示,回憶的難度會提升,這就用到了必要難度法則,讓我們記得更牢。最終我們就擁有了更強的提取能力,在陌生場所也能表現出色。作者還指出,學習環境的變化不限于學習場所,我們也可以變化學習的時間段,或播放一些輕音樂做背景,甚至改變學習的姿勢。從坐著看書變成站著看書。這都能提供更多提示信息,增強我們的提取能力。增強記憶力的第二種方法是分散式復習。就是說,當我們學了一個新內容后,馬上復習并不會加深記憶?應該間隔一段時間,比如一個小時甚至幾天之后再復習,這樣能記得更牢。在心理學上,這也被稱為間隔效應。舉個例子。我選30個不認識的英文單詞,其中15個單詞我今天背十分鐘,初步都記下來,明天再復習一遍,重新背十分鐘。另外15個單詞,我明天一口氣背20分鐘之后就不復習啦。一個星期后再來默寫,很可能是花兩天背的15個單詞記得更牢。為什么分散式復習能讓東西記得更牢?這還是和我們前面說過的必要難度法則有關。也就是說,我們提取意象記憶十月費勁,再想起來后,這項技藝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都會變得更高。過段時間再復習,我們對知識的提取能力會變弱,回憶內容會更費勁。但回憶起來之后,記憶反而能得到強化,而且隔段時間我們會發現哪些內容更容易遺忘,從而針對弱項復習,讓自己記得更牢。此外,隔段時間再復習,復習的環境也可能發生變化,可能上次是早上在學校里學的,下次是晚上在家里復習。這就打破了環境的一貫性,給大腦提供更多的環境信息,加強了我們的提取能力。關于具體隔多久復習效果最好,科學家經過大量的分組比對后,也給出了回答。復習的最佳間隔時間取決于你想記多久。假設你一星期后要考試,那么你應該今天復習完后隔一到兩天再復習,要是你一個月后要考試,那么你今天復習完后應該隔一星期再復習,要是你三個月后才考試,你可以今天復習完,然后過半個月再復習。最佳間隔時間也不是定死的,可以有一到兩天的余量調整。如果你不放心,覺得兩次復習還不夠,可以把第三次復習放在考試前一天。增強記憶力的第三種方法是自我測試。這是說,脫離課本,讓自己去主動回想內容,具體方法包括背誦、做題目或把相關知識講給別人聽。這背后的原理仍然是必要難度法則。拿復習數學定理來說,我找包含相關知識點的題目做一遍,肯定比直接看幾遍定理費腦多了,會大大加深我對定理的印象。作者還介紹了一種特殊的自我測試教育,預先考試。就是說在學相關知識前,讓學生先考試。舉個例子,老師要讓學生記住各個國家的首都,普通做法是先告訴學生這些國家的首都是什么,再讓學生記憶。但預先考試的方法是這樣的,先給學生一套國家首都的選擇題卷子,每個國家下面有五個城市選項。這時,學生只能連蒙帶猜,成績好不到哪里去??纪旰?,老師立刻會公布正確答案。接著上課,介紹這些國家。后續測試表明,參加預先考試的學生記住的內容會比沒有參加預先考試的學生多10%-20%。心理學家認為,預先考試最大的好處是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關注。預先考試結束后,學生馬上能知道哪些問題自己答錯了,正確答案是什么。所以在上課前,他就會對學習內容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哪些知識點自己不了解,需要重點關注。當講到對應內容時,學生就會更加留意,加深了印象。此外,相比直接學習知識點,先猜測再學習讓我們花更多的精力來得到答案,這也符合必要難度法則強化了我們對知識點的記憶。說到這里,總結一下第二部分的要點。增強記憶力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打破一貫性,也就是變化學習的場所和時間,讓大腦獲得更多環境信息,強化提取能力,二是分散時復習,在學完新知識后不要立刻復習,而是隔段時間再復習,三是自我測試。通過背誦或做題,讓自己去主動回想內容。預先考試也是一種自我測試,它能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生活中很多課題都要比背單詞更復雜。比如數學考試里,我們不僅要記住各種公式,還要分析題目類型,思考該用哪些公式解題??茖W研究、寫小說或體育比賽也是如此,都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判斷,找到合適的應對手段。下面第三部分,我就來說說如何應對這種復雜課題。主要講三種方法,第一種是交替學習。就是說把既相關又不同的學習內容混合在一起學習。比如一個要數學考試的學生,他的復習計劃可能是,今天做一小時函數題目,明天做一小時平面幾何題目,后天坐一小時統計概率題目。如果采用交替學習的理念,他應該把這些題目都混合在一起,每天做一小時各種類型都有的混合體。多年來,人們都相信不斷重復練習同一個目標能迅速提升我們的熟練度。如果我不擅長平面幾何,那就應該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做平面幾何的題目,這種方法確實會有效果。但科學家們發現,采用交替學習的效果會更勝一籌,讓我們的表現更出色。已經有許多實驗證明,采用交替學習的學生,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深刻,解題速度也更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贊 (0)
抗日英雄人物事跡作文500字(抗日英雄人物)
上一篇
2022年4月19日 下午12:16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家長應該怎么做(青春期長痘痘應該怎么調理才能好)
下一篇
2022年4月19日 下午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