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城故事征文(寫創城故事)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68歲的王大娘胸戴大紅花,上氣不接下氣地上了班車,只見她懷里抱著自己縫制的小布袋,布袋里裝著一個大紅本本,上面燙著幾個金燦燦的大字——榮譽證書。班車里許多人都知道,王大娘這次被區里評為“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個人”,村支書領著她剛剛參加完區上的表彰大會。村支書想讓她在城里住一天,順便在市醫院檢查一下她的風濕病,費用村里全包,但王大娘不干。這不,剛從區委大禮堂出來就趕回家的班車,總算火急火燎地趕上了。
王大娘一輩子不識幾個字,丈夫走得早,她忙里忙外,風里雨里,硬是把幾個孩子拉扯大了。后來孫子上學,王大娘像農村大多數老人一樣,進城陪孫子上學。房子是兒子租下的,不大,十多平米,除了兩張床和灶具家伙什外,就沒有多余的地方了,大床她和孫女睡,小床孫子一個睡,中間隔著一個布簾子。這個院里住著好幾戶和她一樣的人,也有兩戶做點小生意的。王大娘生活的柴米油鹽在另一個叫城里的角落開始了。
王大娘是個熱情的人,閑不住,很快就和房東、院里的住戶熟悉了。每天早上孫兒們上學后,她就勤快地掃起了院子。大家都覺得自王大娘住進來后,院子變得異常的干凈、整潔,大家從心底里都很尊敬她。孫子、孫女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很優秀,院里人見人愛,孩子們都以他們為榜樣。王大娘做飯雖做不了現代酒席上那些重花樣、耐看不耐吃的觀賞菜,但家常便飯可是變著戲法地做,兩個孩子也都喜歡吃,從不在外面買著吃。
有一次,孫女拿回一張學校發的關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宣傳單,王大娘出于好奇問孫女,孫女詳細向奶奶介紹了“創城”的意義與個人應盡的義務。王大娘聽得專注,聽完后她問:“娟兒,你說像我這樣的老婆子能為創城做點兒啥呢?”孫女笑著說:“奶奶,你每天把這個院子打掃得這么干凈,收拾得如此整潔,就已經在為‘創城’做貢獻了!”后來王大娘從孫女口中進一步得知:作為生活在城市的一員,出門走路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丟垃圾,說話要文明,坐車要守秩序……后來,大家都驚奇地發現王大娘在農村養成的隨地吐痰、亂走道路、說話高聲大氣的行為漸漸沒有了。
遺憾的是天水兩次“創城”都未能通過國家的驗收,王大娘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顯得很焦慮,好像她就是市委書記、市長似的。從此以后,王大娘出門很是小心,生怕自己的行為給城市抹黑。每當路過看到環衛工人清掃路面,她總會主動去幫忙,因此附近的環衛工人都結識了這個來自鄉下的“老婆婆”。后來王大娘的孫子、孫女相繼考上了大學,王大娘的使命也完成了,她帶著興奮和遺憾離開了,高興的是她的孫子、孫女都考上了令人羨慕的985大學,唯一遺憾的是她在城里沒有親歷“創城”的實現。孫女再次安慰她,創城不但包括城市,也包括農村,農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回到農村的王大娘,不由分說當起了宣傳員,把城里人“創城”的所作所為給村里留守的人大力宣傳,讓大家都知道這樣一件大好事,并且帶頭親力親為,說干就干。她主動說服兒子拆除了自家的塌房爛院,清理了門前的破爛、柴草。在王大娘的勸說和帶領下,村里其他人也積極行動了起來,不到兩個月時間,村里面貌煥然一新,變得干凈、整潔,為道路的進一步硬化奠定了基礎。村巷道路硬化以后,王大娘又義務承擔起了清掃的責任,村里、鄉鎮給她工資,她死活不要,讓把錢給村里的困難家庭,自己就當是晚年鍛煉身體了,用她的話說:當初丈夫走后,鄉親鄰居們沒少給她幫忙,她這老婆子也只能為鄉親鄰居們做這點力所能及的事了。
王大娘的事跡在十里八村被廣為傳頌。今年區上評選“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個人”,鄉鎮黨委書記親點了王大娘,公示一出來,大家都連連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