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今天我要講的主題就是”扔垃圾”引發的思考。乍一看,這個題目,”扔垃圾”引發的思考,有點嚇人啊,怎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難道扔垃圾也有血案發生 ?呵呵,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前段時間,我姑娘收拾整理了一大紙箱的試卷、作業本,準備扔掉。但是因為太重了,實在拿不動,我就把它放在家門口,等我家先生回來,一起搬去丟掉。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家門口空無一物,我的垃圾不見了。我問我家先生:”你中午回來過?還把垃圾扔了?””中午我沒有回來啊,也沒有扔垃圾啊。”先生說。”嗯,那是誰幫我們扔了呢?真是好人啊,那么重的垃圾,我都搬不動。”我在心中犯了嘀咕,猜測這是哪個好人呢,一定要好好感謝人家。
因為我家先生愛購物,基本每天都會有包裹,所以我家的大大小小的紙箱每天都有,我會把拆完的紙箱收整一下,就放在門口。我發現,門口的紙箱盒子,有時候不等我去扔,就已經不在了。但是有的時候,又會幾天沒人拿。我就琢磨,這是因為什么原因呢?琢磨來,琢磨去,只覺得愛收集紙箱的人要么這兩天不在,要么就是不好意思拿。
后來,我有意做了幾次實驗。一次是做了一個垃圾組合,一些紙箱,一些飲料瓶,一些日常垃圾,就放在一起,堆在家門口。發現這些垃圾,有時當天不見了,有時過兩天才不見。一次就是純粹的日常垃圾,放在門口,確實就沒人幫忙了,最后只能自己去扔了。但是偶爾還是會有垃圾不見的情況。這完全就沒規律可行啊,完全看人家心情的。但是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紙盒垃圾的時候,一般垃圾就會”自行消失”。
根據平常的小區社交關系,我梳理了一遍可疑人物,覺得最有可能的,一個是負責清掃樓道的阿姨,一個是對面的鄰居大媽。說實話,我在我們小區,認識的人屈指可數,基本就是點頭之交,沒有過多的交流和接觸。最多也是因為孩子,跟小區的媽媽們有過交流。清掃樓道的阿姨,圓圓的臉盤,壯實的身體,每次見面,都會跟我打招呼,雖然不知道她的姓名,但是看到她,還是覺得挺親切的。對門的鄰居,因為他家有兩個小孩,跟我家小寶差不多大,所以我家孩子會去他家找小朋友一起玩。雖然過了這么久,我還沒法確認到底是誰幫我扔了垃圾,也可能她們兩個都幫過我。
可能,大家會覺得,就扔個垃圾么,你還整這么多花樣,說來說去,還不是你太懶了。要是一個勤快點的人,哪還會有這么多事,自己扔了不就完了。是的,確實如此,大家說的一點沒錯,我如果勤快點,估計就沒有下文了。但是,就是因為我比較懶,喜歡攢一下再扔,我覺得這樣走一趟,效率比較高。而且,從”扔垃圾這件事”,我卻悟出一點道理來,大家不妨來聽一聽。
1、互惠互利,雙贏
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這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我們可以看見潛在的供給和潛在的需求,還可以看到經濟中的互惠互利和雙贏。
在我們小區里,不少老人喜歡收集紙板箱和飲料瓶,然后拿去賣點買菜錢,個個都是勤儉持家的好手。我媽在這的時候,也曾做過這個事,但是因為太占地方了,家里露臺上堆得到處都是,也賣不了多少錢,所以,被我禁止了?,F在我都是攢一下,送給我家孩子的玩伴家,她爺爺奶奶喜歡收集紙箱,既然我不需要,但是有人需要,倒不如送個人情給人家。兩家走的近一點,有時候孩子在人家家里玩,會幫忙照顧一下。當然,還要時不時地送點孩子們喜歡的小禮物,禮尚往來,友情才會更加長遠。
我的紙板箱在我眼里,是垃圾,但是在需要它們的人的眼里,那就是可以出售的商品。這就是潛在的供給和潛在的需求。但是因為需要交換,她就可以用幫忙扔垃圾,來換取紙板箱。這樣,就不存在欠人情的問題。我們之間雖然都沒有明說,但是那份默契已經存在,而且得來的也是光明正大。我覺得這就是完美的詮釋了”互惠互利,雙贏”的經濟學理念,并且在生活中活學活用,發揚光大,各取所需,各自歡喜。
2、別人因你而溫暖,你也因別人而享受陽光
從人際關系方面來講,與人為善,并且”勿以善小而不為”。別人因你而溫暖,你也因別人而享受陽光。許多時候,我們不經意的舉手之勞,有可能溫暖了別人的心。而這些小小的善意,會在彼此之間流淌,并且不斷地向外發散,傳遞出去。
我家小寶在小區里的玩伴,是個跟他同歲的小姑娘。小姑娘小名叫悠悠,她爸爸媽媽都是老師。我家小寶因為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因此與小悠悠比較玩得來。因為孩子的關系,兩家家長也會經常一起聊聊孩子們的事。我也會經常拿點水果和一些土特產送給他家。
有一次,我要送大寶去學校晚自習,小寶說他不去了,他要找小哥哥跟他玩。我想著送完大寶很快就回來了,我就同意了。我就先把他送到小區里的小哥哥家,然后就開車送大寶去了。開車途中,接到小寶的電話,因為跟小哥哥鬧矛盾,他又出來了,在我家車庫門前等我。因為孩子爸爸出差了,我一個人分身乏術,后悔沒帶著他走,只能求助于悠悠媽媽,請她把孩子帶到她家玩一會,等我回去接他。幸好孩子帶著手機,知道給我打電話,要是在小區亂跑,我真是想想后怕的。也幸好,跟悠悠媽媽互留了聯系方式,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辦了。
我也深切的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千萬不要吝嗇你小小的熱情,而是盡可能地去做。你給對方帶去快樂,你們的關系也會更好,這樣一來,當你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會很樂意的伸出援手。人和人之間就是互相幫助的關系,也許這就是人際關系吧。
當然,自己在確實不方便的時候,你可以用”不好意思”來回絕,如果空閑時,你也可以主動問一下”我能不能幫上忙”。這些小小的善意,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
3、不要認為別人的給與理所當然
俗話說:”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深以為然,在生活中,懂得感恩,懂得知足,才會幸福,懂得大度,懂得寬容,才會快樂。
雖然我會把垃圾存放在家門口,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等著別人來幫我扔垃圾。我感謝他們能幫我做這些事,但我不會認為他們所做的這些是理所應當的。我跟她們之間本就有一定的距離,不會讓過度期望先入為主,而是常懷感恩之心。我也不會認為別人的給與是理所當然,我感謝我所得到的,并且不再奢求更多。
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只要是別人給與的東西,自己就應該感謝對方”,在教育孩子時,我也會這樣教他們,謝謝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從小就培養他做家務的習慣和意識。
我會請孩子幫忙做家務,一起去扔垃圾,或者一起取包裹。孩子很高興,能為我做事情,他覺得自己很有用,可以幫助媽媽。雖然,有時他會幫我拎東西,有時他會幫我摁電梯,有時他會幫忙拿包裹,我都會對他說謝謝,并且表揚他是媽媽的小幫手。他會開心的手舞足蹈,等到下次請他幫忙,都會興沖沖地沖在最前面。
我也感謝我的孩子,感謝他們那么愛我,信任我。在陪伴他們成長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反省自己,自我成長。
雖然我最終還是不知道誰幫我扔了垃圾,但是我把這份感恩之心投射到周邊的每個鄰居身上。我會跟他們打招呼,路上遇見他們,會停下車,帶他們一程。需要我幫忙照顧一下孩子的,我也會盡可能幫忙。讓這份小小的善意,在我們之間流動。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你的格局才會越來越大,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這就是我的”扔垃圾”引發的思考,從經濟學,從人際關系,從感恩之心三個角度思考。也許我的思考過于膚淺,也許我的思考不夠系統,甚至我的思考沒有邏輯,太過跳躍,但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思考,一個普通人的思考,一個來自生活瑣碎小事的思考。
生活無小事,一件普通的扔垃圾的事,我就寫了這么多,其中折射出來的可能不僅僅只有這些,還可以延伸得更廣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