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會撒謊了?恭喜你啊!(孩子撒謊是好事)
前幾天,有讀者微信問我,孩子說謊了,可怎么辦: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這個問題好像隔段時間就有人來問。
好像之前有媽媽也表達過,說她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是不到3歲的時候,明明在幼兒園尿了褲子、老師給換的衣服、也告訴家長了,結果她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卻說,是喝水不小心灑的。
還有許多調皮搗蛋的事,明明知道就是孩子做的,但你問她,她就一定不承認。
這個媽媽很擔心:這么小就會撒謊正常嗎,以后怎么辦?
當時我回復她說:“沒關系,孩子很正常,而且還要恭喜你,說明這孩子情商可能很高!”
直到現在,我還這么看,大意都是,可以當回事兒,給孩子引導,但千萬不要隨便扣帽子,這事兒沒那么嚴重。
啊????
是有點顛覆傳統認知哈:畢竟我們都是聽著“匹諾曹”、“狼來了”長大的孩子,在很多人眼中,撒謊=不誠實。
不過,這輩子誰沒說過N句謊言呢?(現在老大上網課我時不時也得忽悠老二不去打擾)小時候我也因為一些事怕爸媽批評,選擇了說謊,幸好爸媽從未上綱上線,我也沒長歪,長大后,還找到了更寬慰更科學的依據啊:
原來孩子會說謊,是普遍現象啊!
這個視頻估計很多人都看過,是多倫多大學的學者李康,花了20年研究兒童說謊行為后,分享的一段。推薦大家看看,他在里面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
有多少孩子會撒謊呢?從幾歲開始撒謊呢?結果讓人挺震驚的:
在一個撲克牌實驗中,他把小朋友們請到房間,說和他們玩一個猜撲克牌數字的游戲,猜對的有獎勵,然后故意離開房間,離開時叮囑孩子們:千萬不要偷看。
90%的孩子,會在大人離開5秒內馬上偷看,有了“破壞規則”的行為。
而當大人回來,問孩子們有沒有偷看時,他們發現:
- 2歲的孩子,有30%說謊;
- 3歲的孩子,有50%說謊;
- 4歲的孩子,80%以上說謊;
- 4歲以上,大部分孩子都說謊……
那孩子說謊和性別、個性、道德觀念、家教方式有關嗎?李康的研究發現,都沒關,只和兩個因素有關:
情商以及自控力
前者意味著,你要知道對方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后者意味著,你撒謊得調節好面部表情、語言內容,不容易的!
所以啊,李康說,下一次孩子撒謊,也許你可以偷偷地第一時間發個朋友圈炫耀下,孩子的認知水平,進入了新階段……
孩子為什么會說謊、我們又該怎么應對呢?
首先,是孩子太想“贏”、太想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了。
在李康的實驗中,得到“獎勵”,對孩子的誘惑很大。
《小豬佩奇》里也有這么一集,講的是佩奇生病了,當她發現爸爸媽媽弟弟都圍著她轉、小伙伴們也來陪她玩,她還能指揮大家做這做那為她服務的時候,她決定病好了繼續裝病,讓大家都來服務她……
而這個時候豬爸爸是怎么做的呢?他沒有著急戳穿佩奇的謊言,而是聚焦在她的愿望和需求,特別智慧地提議帶大家去公園玩球,佩奇被游戲吸引,立馬不說謊了。
我們也可以學習豬爸爸,從源頭,找到孩子想要什么、有什么愿望、如何滿足?這會比只盯住說謊行為,更解決問題。
第二,孩子分不清想象與現實。
我第一次意識到小葉子撒謊,是她3歲多剛進幼兒園的時候,沒多久學校開了家長會,老師提到,全班只有兩個孩子可以做到午睡后自己穿衣,但沒有點名是誰。
因為小葉子在家是時而能自己穿、時而又不能,我特地去問了老師會穿的是誰,結果老師說,不是小葉子。
但等我回到家再問孩子時,小葉子眼睛都不眨,說得跟真事兒似的:“我都是自己穿的!”
低齡(2、3歲)的孩子說謊大多是無意識的,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限,有時候腦海中想象中的畫面,他們就以為是真的了,也是他們內心美好的愿望,說謊的時候,他們并不自知。
所以對這類,更沒必要粗暴糾正,教孩子分清事實和想象即可。不大重要的事兒,順應孩子的愿望就好了,“嗯,你希望自己是那個會穿衣的小朋友,你很快就會做到了。”
第三,是擔心受到批評和懲罰。
孩子做錯了事情,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孩子出于自我保護、逃避責任,就不敢承認。例如弄壞了玩具,打碎了東西、和同學起了沖突。
小葉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周有個籃球興趣班,當時有家長說,自己家男孩上課的時候被一個女孩的球砸到了,鼻子還出了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誰干的。
我當時隨便問了下小葉子:“今天籃球課上有同學受傷了嗎?你知道怎么回事嗎?”
結果小葉子瞬間支吾起來,“我……我不記得了!”
這個不太自然的反應,讓我想起她之前和小伙伴玩滑梯起沖突時,也是這個“模式”:
想和她“復盤”教育下,明明剛經歷的事兒,我倆都在場,她就是小嘴一撅、把頭埋起來,一問三不知,要不就是“不記得”,而鼓勵兩下,確定不會被我批評時,她又能想起來一些……
當下我就知道了,可能又是犯了錯怕大人批評、怕同學家長怪罪。
小葉子那會兒已經5歲了,很明顯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說謊,我也需要教會她承擔責任,不過需要有恰當的時機,出發點是“幫助”孩子,而不是懲罰她。
所以這次我沒有著急點破她在撒謊,而是給她足夠的尊重和信任,理解她并沒有惡意:
“我相信扔球的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只是被砸到的小朋友確實會疼呢,如果能得到一句安慰、或者道歉,他會感覺更好。”
覺察到小葉子還是不想說,接下來我就閉嘴了。
沒想到轉折出現在第二天,小葉子放學回來,我隨口問起,受傷的同學鼻子怎么樣了,她說沒事了。
我又“冒險”地問了句,語氣很溫和,還帶著微笑,“嗯,是你不小心扔到的嗎?”
小葉子這回靦腆地看了看我,笑了,“是,我……不是故意的,我怕……你說我。”然后用動作比劃了下,球是怎么砸到同學的。
“媽媽很高興你愿意告訴我,我也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有時候我也會不小心傷到別人,如果影響到了別人,我們需要為做錯的行為而道歉。”
“嗯!”小葉子點了點頭。
孩子撒謊時,特別忌諱家長當眾揭穿、給孩子難堪,尤其有些時候涉及到大人之間的面子,好像不這么做,就顯得自己家教不嚴。
但從長遠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才有勇氣,面對錯誤,承擔責任。
孩子撒謊的原因,還有很多:
- 比如為了“客氣”、“禮貌”,明明不喜歡一個禮物,卻說喜歡。
- 比如為了“拍馬屁”,明明老師歌唱得不好,孩子卻說好好聽。
- 比如為了維護集體而說謊,顯得更“合群”、更“受歡迎”。
- 比如為了滿足虛榮心,看到同學炫耀家里有什么,自己也說有。
- 還有的,是為了謙虛而說謊,考了100分,得說考得不好、這次是幸運、還需要努力……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而每一個目的背后,又都隱藏著一個需求。
像前面最近問我那個媽媽,孩子3年級了,為什么說謊了呢?我看完這個留言明白了——孩子可能真的是太想吃辣條了……
識別孩子的目的和需求、針對需求去幫助孩子,告訴孩子不通過撒謊也可以協商出一個解決方案,遠比給孩子貼上一個“說謊”的標簽、扣上一個“不誠實”的帽子,要實際也有愛得多。
至于如何幫助孩子?李康在演講中也提到,打屁股、講道理,都沒啥用,最有用的,可能還是父母自己成為榜樣。
大人們有時會為了應酬或者推脫活動而撒謊、為了不讓老人擔心而說謊,孩子看見了,也會模仿啊。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少說謊,可能自己講實話、以及情緒誠實的頻率,也要增加。
同時在我看來,對孩子給出信任,也是很必要的,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過度關注“撒謊”或者“貼標簽”本身,反而可能強化了它。
所以再分享一遍寬慰大家哈,小孩子說謊,并不是啥令人發指的行為,不用上升到道德高度,覺察咱是不是可能代入了一些想象出來的、災難化絕對化的焦慮——
最近日子艱難,每個人都不容易,順其自然,盡可能地多去看見孩子、允許孩子,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他們就有勇氣,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更多地表達真相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