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孩子,作為父母的你,要怎么選?
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職場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父母正面臨著這個現實的問題,于是“周末父母”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
啥是周末父母呢?
就是周一到周五工作,將孩子交給老人照顧或者把孩子全托,只有周末照顧孩子。
可是因為長時間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不能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周末父母”的家庭會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甚至導致孩子出現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
電視劇《周末父母》中,主角夫妻兩人都是職場人士,媽媽趙佳妮在廣告公司工作,爸爸于致遠是一位資深編輯,他們三歲多的兒子軒軒平時交給外婆照顧,周末才把孩子接回來。
周末,趙佳妮帶著兒子軒軒去買衣服,再去游樂園,結果媽媽食言了,軒軒當即在商場里指著媽媽說她是個大騙子,讓圍觀群眾以為媽媽是個“壞人”,旁人問她,“既然你是親媽,那你知道孩子的身高體重嗎?”,可趙佳妮答不上來。
有一個場景,晚上讓孩子去洗澡,可兒子軒軒說什么都不肯去洗澡換衣服,怎么強扭都不去,軒軒吐露實話說,“換完了爸爸媽媽會走的”,在夫妻二人的哄騙下,軒軒才去洗澡了,結果夫妻二人還是偷偷走了,軒軒傷心極了,哭得撕心裂肺。
為人父母難,做周末父母更難,因為可能隨著父母和孩子物理距離的拉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也遠了,不愿意親近父母,跟父母的情感鏈接很脆弱。而且還可能要處理隔代撫養帶來的問題,老人溺愛縱容,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
如果選擇做了“周末父母”,該怎么做,才能彌補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呢?
1、重視陪伴孩子的時光
當你周末好不容易有時間陪伴孩子了,請放下手機,專心地和孩子相處。
如果總是看著手機,人在心不在,孩子完全是能察覺到的,從滿懷期待希望到失望,這種心理落差讓孩子更能感覺自己被父母忽視了。
如果給予不了孩子時間數量,那就保證一段時間的質量。
2、做一件固定的事情,建立安全感
可以盡量把一天可以陪孩子的時間固定下來,比如晚上2小時,這一段時間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閱讀、手工,并且以后每天重復,當這項活動成了規律時,孩子的心理有寄托感有安全感,當父母離開時,他也不會害怕。
3、履行你的承諾,建立信任度
如果你要離開,走之前和他說、什么時候回來,這樣反復幾次,讓他知道你離開還會回來的。
如果你答應陪孩子去游樂場玩,那就排除萬難帶孩子去玩,別說了就給忘了或者又不去了,那給孩子的感覺“你就是個騙子”,跟軒軒對媽媽沈佳妮的感覺一樣。
4、多通電話或者視頻,掌握溝通的藝術
現在通訊技術很發達,視頻、語音隨時都可以跟孩子溝通,多跟孩子視頻。
不過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跟孩子通話時,少說威脅的話,比如:“你不聽話,我就回來揍你”、“別以為我不在,你就可勁調皮”,或是一直嘮叨的話。
你可以從生活細節入手,去細微處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或是跟孩子聊聊你身邊的趣事,讓孩子跟你講他身邊的趣事。
5、給孩子一個陪伴的物品
一起跟孩子選一個公仔玩偶,賦予這個玩偶性格特征,父母不在身邊時,這個玩偶可以陪伴孩子。爸爸媽媽還可以設置一些小驚喜在里面,比如留個暖心的小紙條,讓孩子去看。
除了上面說的幾點之外,父母要多跟孩子表達愛意,無時無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非常愛你”,不要羞于表達,將愛藏在心里,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