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和瑤淼曾經主持了一檔的母嬰育兒類節目,名字叫做《拜托了媽媽》,其中一期討論孩子的兩歲,嘉賓高曉攀例舉了自家孩子的例子。
他說:孩子兩歲時,每當要求孩子好好吃飯,孩子都會十分抗拒,就是堅持非要吃零食不可,如果自己再多加阻止,馬上就能哭出來,最后他只能無奈妥協。
李靜也感同身受,原來很乖的孩子,一到了兩歲就特別喜歡說“不”,父母講道理他們又不懂。不過等到三歲上幼兒園,他們好像又明白道理了,原來那個乖的孩子又回來了。
最終父母發現,原來孩子最不聽話的時期好像也不長,那么為什么兩歲前后的對比會如此明顯?其實,在國外用 “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這個特殊的詞語形容這個時期的寶寶。
而《你的2歲孩子》一書中,將可怕的兩歲區分為兩個階段,兩歲到兩歲半期間孩子是天使寶寶,兩歲半以后的孩子才算是進入了真正的叛逆期。所以書中可怕的兩歲指的是兩歲半到三歲這段時期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讓父母頭疼的行為。
那么兩歲半的孩子到底有哪些讓父母頭疼的行為,為什么他們會跟兩歲半以前判若兩人,父母又該怎么幫助孩子度過這一叛逆期?
一、兩歲半孩子讓父母頭疼的行為
1.喜歡打人
有很強的攻擊性。粗暴,推打,大聲喊叫。他們的主動攻擊性其實帶有試探性和實驗性,因為對攻擊對方的后果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搶完東西會觀察對方的反應。
2.固執,暴躁多變
相比較兩歲時的乖巧,兩歲半的孩子性情大變,經常發脾氣使小性子。他們雖然開始對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更清晰的認識,但依舊認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因此,他們堅決不聽從父母的指揮。
同時他們覺得父母存在的意義就是關注他們,為他們做事,他們還覺得父母肯定能夠讀懂自己的意思。
他們要喝牛奶,父母給了牛奶他心里想喝橙汁, 父母拿來橙汁,他又打翻,因為放橙汁的杯子用錯了,等你換好了端過去,他們又覺得牛奶很不錯。他們就這樣反反復復的,直到把父母惹毛。
他們對父母的關注非常少。經常會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會做出讓父母惱火的事情。
他們還是個矛盾結合體:上一分鐘還很黏人,跟人摟摟抱抱,下一分鐘就變得強人所難、目中無人。經常上一秒痛快的選了東西下一秒就馬上反悔。非常容易產生挫折,包括吃喝拉撒睡,叫他回家他都會產生挫折感。
3.不分享玩具
兩歲半的孩子會經常獨霸玩具,不愿分享。希望每件東西都完全歸他所有,我的,我,我要。這兩個字是他會經常用到的。輪流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處于物權敏感期,東西對他來說比人重要。
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
1. 自我意識的產生
笑笑2歲半了,每次家里來小朋友做客,笑笑都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也不愿意給客人看自己的書,就算是自己不想玩的、不愿意看的也不能客人動,客人如果碰了,他就會不高興地說:“我的!”
有些父母會將別的孩子不讓別人動自己東西的行為,動不動就解讀為“自私”,繼而譴責孩子,其實這只是孩子自我意識里的私有意識產生而已。
皮亞杰的認知理論指出,2-6歲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看待問題,都是從自己出發,很少去考慮別人。
這一年齡段的的孩子,幾乎將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的構建中,如果不這樣,他們的自我、創造力、意志力、專注和獨立性就無法出現,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就無法形成了。
2. 他們喜歡一致性,享受每天一樣的規律的感覺,想要安全感
2歲9個月的豆豆入園已經2個月了,一天,爸爸媽媽開車接他回家,媽媽抱著豆豆,爸爸順手開車,他忽然大哭“讓媽媽開車門”。媽媽照做后,豆豆就是不上車,還說:“不要爸爸開車門,要媽媽開!”爸爸媽媽很無奈,只好等著他情緒穩定,才上車回家。
豆豆的情形基本上每天都會在我那個2歲11個月的兒子身上發生,為什么會這樣呢?作者的解釋是,孩子固執多變不聽話都是為了獲取安全感,因為對他們來說世界又大又復雜,只要有一小部分自己能夠做主,他就會有安全感。他希望什么都保持不變,為了這個不變他會給自己立一些規矩來滿足自己對一致的需求,好幫助自己解決內心的沖突。
并且兩歲多正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受這個影響, 當父母破壞了孩子的秩序時,他也就會因此而出現情緒波動或失控。有的父母覺得不可理喻, 有時會隨意打破孩子的秩序,而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痛苦,父母完全不知道。
3.打人是他們喜歡的一種溝通方式
A:我家的二歲三個多月,最近開始也喜歡打人,什么東西都是她的,就連我要也不行,怎么說都不行,來脾氣就暴打了孩子一頓,打完就難受后悔。我也不知道該怎么教育了,自己都快得神經病了。
B:兒子兩歲五個月了,總是愛打人,別的小朋友在那好好的也沒惹他,他到那就打人家,要不就踢人,大的小的通通打,打完了還覺得很好玩。出去沒少給別人道歉,跟他說了很多次不要隨便打人,講完就忘記。說得多了他就哭,我也不舍得打他。我都快煩死了,該怎么辦啊?
父母往往不明白,孩子們眼中的“打架”并非大人眼中真正意義上的“打架”,打架只是兩歲多孩子他們溝通方式的表現,具體原因是:
第一,好奇。
因為對彼此身體的好奇,經常對別的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在他們的世界里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對于兩歲半以后的孩子來說,打并不代表他不喜歡或者生氣,而是他能夠掌握使用得最好的一種溝通方式。比如摸別的孩子的頭,還去拽一下嘗試感覺。
第二、溝通。
兩歲多的孩子搶東西不想讓,這在他們的世界里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他們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把東西拿到手,就算是動手推打對方,他也會去做的。無關人品,就是這個年齡段的特征。
還有一些孩子會咬人,《你的2歲孩子》一書認為,幼兒咬人通常可以被認為孩子在社交場合承受過大的壓力的一種指標。這說明愛咬人的孩子在家被父母要求過高,而當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放低時,他們咬人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
三、怎么解決兩歲多孩子讓人頭疼的問題
1. 不可采取硬碰硬的方式。
C和一個朋友吃飯。她兩歲多的女兒,看到別人飯桌上有飲料,就哭鬧著也要喝。C告訴孩子:“因為你這幾天感冒,所以不能喝。”孩子被拒絕后開始大哭,還扔掉了自己手中的勺子。
C也不著急,把勺子撿了起來,把孩子抱過來,用手拍著她的后背給她安撫。
過了一會,孩子的情緒開始平復了。C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特別想喝飲料,可是你現在還在咳嗽,如果喝了飲料,回家要喝更多的苦苦的藥,等你咳嗽好了,媽媽再給你買。孩子點點頭。
孩子哭鬧多是因為“挫敗感”——媽媽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這時候一味地責備孩子,以暴制暴,非但不會讓孩子屈服,還會讓沒面子的孩子變本加厲,硬剛到底。
這時需要父母控制住脾氣,體諒孩子的挫折感,允許他們發泄哭鬧,安撫他們。對于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父母依然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仍然是愛自己的。那么孩子在漫長的0-6歲的間隔的叛逆期當中,也不會被養成惡劣的情緒和行為。
2. 轉移關注點和改變場地
脾氣也發了,也嘮叨了好多遍,孩子依舊哭鬧不聽話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哪怕是安靜一會,晾他一會也比對他大吼大叫要強。常被一些談話吸引是兩歲多孩子的特點。比如孩子不肯穿衣服,不要大吼大叫,只需要跟他說說話轉移注意力,就能順利穿衣服。
離開哭鬧的地方也是個辦法,如果孩子在超市里哭鬧,就趕快轉移地點,注意力轉移了,情緒就好了。
這一招我常常對我兩歲多的兒子用,可以說很有效,有這個煩惱的父母不妨多多使用。
3. 對話時不要留余地
如果你覺得應該實行家庭民主,于是凡是都跟孩子用商量的語氣,很快你就會發現,對于一個處于“叛逆期”的孩子,過分的民主就是給自己挖坑。比如當你跟孩子說:“我們十分鐘以后關掉電視好不好?”“太晚了我們睡覺好不好”“沒有酸奶了喝牛奶行不行”,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會說“不,不要”。
正確的做法是下指令不要留余地。比如你要上班了,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讓出門。你用直截了當的語氣比用商量的語氣有效得多。”我必須去上班了,晚上回來陪你玩“比詢問孩子”我上班去了,好嗎?“要好,因為孩子肯定會說不好。
4安排多種活動
為了讓出門的孩子少點搶東西和打人,可以采用兩種方法:
第一、出去玩多準備一些玩具。
可以多準備一些好玩的玩具,現在的孩子出門都知道交換玩具玩,這招還是有用的。
如果對方要搶孩子的玩具,可以對自己孩子說:“你先玩一會,再給對方玩一會。“或者對對面的孩子說:“等會再給你玩“有效避免搶玩具的沖突。
第二、多安排一些讓孩子們共同產生興趣的游戲,便于他們自發的形成小團體,然后等著他們輕松自然的聚在一起玩游戲。比如蹺蹺板、裝沙土、運沙土、一起來畫畫等。當然大人還是要在旁邊盯緊一點,很多孩子會將沙土送到別的孩子臉上去。
5、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
第一、接受一致性。當孩子知道每天都會按照他既定的習慣進行,他們會有安全感和開心。這個時候給孩子要給專門擺放玩具的固定地方,養成他們自己擺東西的習慣。
第二、接受并允許他們有寄托物。兩歲多的孩子會把身邊的一些東西作為安全感來源的寄托物。父母應當高興,因為當變化新的環境時,寄托物能給孩子安全感和鼓勵。平時他都需要一份小小的安全感。比如我兒子,喜歡一條薄薄的珊瑚絨被子。在家里喜歡帶著到處走,每次都一副很開心滿足的樣子。
6、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
盧梭說過:講道理是對孩子有害的教育方法之一。
兩歲半孩子講大道理是聽不太懂的。
為了避免你說什么孩子都說不要,試著給他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做些簡單的二選一。比如孩子拖延的時候,給出簡單的選擇讓他停止拖延 。比如你是想玩積木還是汽車,你是要看動畫片之前吃飯,還是看完動畫片再吃飯?
一般孩子會選擇最后一個,因為往往更容易讓兩歲多的孩子記住。所以你更傾向哪個,就盡量放在最后一個。
這個技巧非常的實用,但是作者認為,也不要夸大選擇法的用途。
比如出去吃飯,讓兩歲多的沒能力的孩子點菜不合適,當孩子很累很沒心情的時候,你給出再好的選擇孩子也不會配合你。
有些本來就不善于做選擇的孩子,你給他選擇的權力他只會更加的煩躁。
有些孩子壓根不知道自己行為是好還是壞,讓他選事情只會更加的復雜。這時候父母只需要給出具體的指示就好了。
還有一些孩子壓根不會對你的要求有任何的理睬,這種孩子需要提前告訴他們進展嚴格按規矩來做。
還有一種孩子喜歡逆著來,這時父母就要試一下選擇法有沒有用,沒用就要想別的辦法。
所以選擇法只適合簡單的問題,不適合復雜的場合。不要過分夸張選擇法的神奇效用。
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心理學家和作家約翰·羅斯蒙德提到:兩歲才是真正的育兒之路的開端,只有學會科學的方法,才能培養出陽光開朗的孩子。
兩歲多的孩子固執,習慣說不,容易有各種各樣的抵觸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過渡期的正常行為簡單的定義為好還是不好,聽話還是不聽話,所有的行為不過是他們這個年齡段固有的特征,無關乎孩子的品行。
父母只需要蹲下來,抱著他們允許他們把自己的惱怒和挫折感發泄出去。注意觀察和聆聽孩子背后真實的想法,幫助孩子做好情緒調節。放慢速度來陪伴他們,畢竟叛逆期只有半年的時間,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