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的親子溝通策略(與父母溝通的智慧)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01、父母要有利他思維和行為
父母的每個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孩子,包括最基本的家庭衛生、擺設、坐立行站都在塑造著孩子的未來。當然如果父母在這方面不太注意,孩子在未來或許會邋遢一些,也不是什么致命的問題;但如果父母的行為總是自私自利的,就算能為家庭爭取一些暫時的蠅頭小利,長遠而言,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而成為自私自利的人,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這筆賬是劃不來的。所以,父母的有利他思維和行為,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我們70后的父母大多是50后或40后,他們很多是不認識字的,身處那個年代的農村,我相信,家庭衛生、擺設、坐立行站或許都不會太好,甚至很糟糕,但他們的孩子卻發展得很好。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淳樸的40后50后老農民身上有著天生的利他思維和行為,他們或許只會教孩子一句話“不要做壞事”,或“不要占別人便宜”,或“吃虧是福”,或“人不能懶惰”,70后的孩子們就在40后50后父母們這樣的教誨和身體力行中長大,所以70后的樹根都很正——正氣,有正氣的人,當然能有很好的未來。
02、與孩子間的溝通要有抓手
父母和孩子間溝通障礙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溝通的抓手。父母往往直接要求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這些要求說輕了,沒效果,說重了,孩子逆反;任何人都討厭被人直接命令,任何人都喜歡聽從自己的心聲。所以,沒有抓手的溝通,孩子會一直活在父母的命令中,這種溝通環境會直接導致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在我的課堂上,有個12歲的男生說“我和我媽媽的關系是虛偽的母子關系?!蔽蚁嘈胚@對母子的關系不糟糕到一定程度,孩子是不會如此說話的。
舉例:我和兩個孩子之間就有溝通的抓手,我曾經帶著女兒去看《狼圖騰》,其中有個片段成了我和女兒間溝通的抓手,電影的主人翁帶著小狼在草原上奔跑,甚至還爬山過河,我當時就和女兒說“看,這就是訓練,你就是爸爸的小狼,未來爸爸也要訓練你?!边@畫面和觀點得到了女兒的確認,直到現在,我邀請或建議女兒跑步時,我都用七八年前電影中的那幅畫面作為抓手與她確認,效果還不錯。
我和孩子們之間還有一個更大的抓手,那就是《大學》、《論語》和《孟子》。我兒子四五歲的時候就會背誦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文字會徹底影響我的兩個孩子并確保他們的人生不會偏航。孟子的“浩然正氣”、“親親,仁民,愛物”、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和孩子們之間溝通的抓手,即便四五歲的孩子都懂,這就是國學的魅力,經典的魅力。
舉例:飯點到了,孩子還在看電視,我就和他說“知所先后”,他就明白了,此時,吃飯在先,看電視在后,他不是被我說服的,是被《大學》中的“知所先后”說服的。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當他心情不好,不想搭理我的時候,我就和他說“親親”;當他不愿意將東西和小朋友們分享時,我就和他說“仁民”,當他玩興奮了,甚至會摔玩具,我就和他說“愛物”,當他做事虎頭蛇尾時,我就和他說“事有終始”,總體來說,溝通效果還是不錯的。另外,從小我就給兒子灌輸一句話“走大學之道,生浩然正氣”,每天我們都重復這句話,孩子的行為一偏差,我就問他“你這是在走大學之道嗎?”孩子的情緒一偏差,我就問他“你生的是浩然正氣嗎?”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未來能否考上頂級名校,但這不重要,我相信在這些溝通抓手的護航下,他和她的人生是不會偏航的。
03、父母要用閱讀和朗讀兩種形式影響孩子
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的出現,讓真正的閱讀成為奢侈品,表面上大家都在閱讀,其實那種碎片化信息、毒雞湯、短視頻、聽書已經讓人們那顆蒼白的心變得更加寡淡,更可怕的是人們不再有“沒學習”的危機感,因為他們認為已經在手機上閱讀了,也看了很多哲理性的金句和視頻,還能在聊天中說上幾句,甚至很有成就感。哎!我該怎么說呢?當然,這是你的權利,我也不想評價。但說到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我建議你放棄這種自欺欺人的學習形式,讓學習回到原點——閱讀和朗讀。關于閱讀,不需要更多解釋,大家都明白,也偶爾會去做;在這里,我希望父母能養成朗讀的習慣,并帶著孩子一起朗讀,朗讀有很多好處——提升普通話水平、增大說話音量、增加演講能力、陶冶情操。這些年,跟著我學演講的上千位企業家,很多都建立了企業內部朗讀群,家族內部朗讀群,保守估計,我發起的“群內朗讀”已經影響了幾萬人,還在繼續擴大。
有些書適合于閱讀,有些書適合于朗讀,在這里,我推薦大家朗讀經典,首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當然《增廣賢文》、《格言聯璧》、唐詩宋詞,現代散文詩都適合于大聲朗讀。
04、父母做好自己,把結果交給時間
最好的領導方式不是語言而是行為,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最好自己能身體力行并建議孩子跟著自己做,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這么干的。但很多父母在后面的環節出問題了,問題出在心態和思維上,部分父母們認為,“我這么熱情這么苦口婆心地教你,給你做示范,陪著你,而你卻不愿意,甚至愛答不理,真辜負我的一片用心。”
我本將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我能理解父母們的失落。事實上,教育不是灌輸,是點燃,是浸染,所以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一次兩次就失望,不要三次五次就抱怨,不要十次八次就指責,孩子是你的孩子,他身上的問題一是來自于你的遺傳,二是來自于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父母的問題。
還是以跑步為例,有些孩子不喜歡跑步,怎么辦?父母可以自己先跑起來,并和孩子分享跑步對自己的好處,再鼓勵孩子嘗試一下,如果孩子實在不愿意,父母也不要失望、抱怨、批評和指責,而事實上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常陷入“失望、抱怨、批評和指責”的惡性循環圈,美好的親子關系就在一個個“失望、抱怨、批評和指責”的惡性循環中慢慢僵化和疏遠。面對抗拒,父母要打內心深處不失望,一旦失望,言行舉止必然受到影響,孩子就能敏銳地感知到,并慢慢疏遠父母,怎么辦呢?繼續身體力行,用持續的行動影響孩子,并伺機繼續鼓勵孩子嘗試一下,請記?。河肋h不要放棄對孩子的建議和鼓勵,你放棄了TA,TA就放棄了世界。
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抗拒的不是你的要求,而是你的情緒和溝通方式,所以父母要能時刻覺察自己與孩子溝通的行為偏差。我相信帶著愛、溫和、耐心、建議和商量口氣的溝通一定能讓你的孩子和你一起跑步,但在時間上,要由短到長,在力度上,要由弱到強,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累壞,讓孩子對跑步產生恐懼感,在運動方面,培養孩子的耐力比爆發力更重要。當然,如果你的孩子還是不愿意跑步,也請不要著急,父母先做好自己,堅持跑步,100天,1000天,并繼續和孩子分享跑步的感受,分享1次,10次,100次,并不斷鼓勵孩子嘗試,3分鐘,10分鐘,30分鐘,把結果交給時間。
05、父母不要過于挑剔和苛刻
太過挑剔和苛刻的父母或許在工作上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在家庭上卻很難取得豐碩的成果。我們??吹缴磉吅芏嗍聵I上的成功者,其家庭往往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夫妻雙方都將工作中精益求精、挑剔苛刻的風格帶到家庭中——夫妻間彼此看不順眼,甚至對孩子也看不順眼,于是夫與妻對抗,親與子對抗,冷漠壓抑的家庭和高大寬敞的房子形成鮮明對比。有句話說得好,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講寬容的地方,講理解的地方。
太過挑剔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倔強的孩子,這是很糟糕的,希望這樣的父母能降低標準和力量,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太過寬容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任性甚至粗鄙的孩子,這同樣不好,希望這樣的父母能提高標準和力量,先拿自己開刀,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有資格做孩子的導師。
06、注意對孩子的稱呼
我看到很多父母親密地稱呼孩子為“寶寶”,“寶貝”,“小*”,這當然是親與子之間的真情流露。我建議可以在孩子3歲前用這樣的稱呼,3歲后的孩子就開始變得更獨立了,建議少用“寶寶、寶貝或小*”這類稱呼,因為寶寶和寶貝總有被庇護的感覺,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建議少用“小*”或“小**”,因為“小”是不用擔當責任的,長期稱呼孩子為“小*”,會弱化孩子的擔當意識,容易培養出玻璃人和草莓人。
如果你希望孩子是個有獨立性有責任感的人,請直接稱呼Ta的名字,如果覺得直接稱呼名字缺乏溫度,就稱呼Ta為“大**”,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稱呼中變得更有獨立性和責任感。我稱呼女兒為“姐姐”、“大姐”、“大凡”、“正氣大凡”、“親愛的大凡”,稱呼兒子為“大軒”、“正氣大軒”、“親愛的大軒”或“四哥”(我弟弟的兩個孩子是二姐和三哥。)
07、親子溝通三字經:多商量少命令,多引導少否定;多鼓勵少打擊。
這三字經的意思一目了然,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來看個熟悉的場景。
孩子問:“爸爸,能看電視嗎?”
條件反射,爸爸說:“不能?!薄恳淮蔚姆穸ê兔疃甲層H子關系更疏遠。
如果用商量的語氣,爸爸會說:“能否吃完飯之后再看呢?”
如果用引導的語氣,爸爸會說:“上午已經看過了,現在又看會不會傷害眼睛呢?”
孩子表現不好時,很多父母會說“你的同學怎樣怎樣,電視上的孩子怎樣怎樣,我朋友的孩子怎樣怎樣。”親愛的父母,你說的或許是事實,但你口中怎樣怎樣的孩子也一定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而你的孩子也一定會有優點,說不定其他孩子的父母也正在和他的孩子說你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請看到孩子的優點,并真誠大聲地告訴孩子,你能做到每天都贊美孩子嗎?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是讓家長忽視孩子的缺點,關于缺點,我建議家長溫柔地說出來——只陳述事實,不發泄情緒,只描述當下,不牽扯過去,且用能照顧孩子感受的語言說出來。比方說,當你發現孩子的想象力不夠時,你可以說“你的想象力需要提升”,但不要說“你的想象力不行”,也不要說“你的想象力總是這么差?!逼渲械牡览恚蠹胰ゼ毤汅w悟吧。
08、家長要學會道歉
承接上面“溝通三字經”的內容,我相信,時時刻刻都能做到“溝通三字經”的父母最多只有萬分之一吧,大多數父母一不小心就“命令”,一不留神就“否定”,脫口而出就“打擊”。所以,為人父母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行為偏差,一旦錯了,立刻道歉,就算當時沒覺察錯誤或情形不允許道歉,事后也要補個道歉。敢于道歉的父母一定能培養出敢于道歉的孩子,當孩子敢于道歉愿意道歉時,就是一個有正氣的人,其人生是不會偏航的。事實上,敢于道歉愿意道歉的人,才是真正有自信的人,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他的學生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p>
09、若財務許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尤其是輔導作業。
很多家長在和我交流時說,“要是不盯孩子做作業,親子關系真的很好,作業讓我和孩子關系在不斷疏遠?!边@是很可惜的事,有網絡段子調侃到“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所以,我建議如果財務許可,可以將輔導作業這樣的專業工作交給專業的老師去做。當然,對于籃球、游泳、攀巖等技能,可以親自輔導,也可以找專業人士輔導,但當父母決定親自輔導時,要記?。狠o導的過程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過程,而不是在輔導過程中產生“失望、抱怨、批評和指責”等情緒,并破壞親子關系——相對于外在的技能而言,親子關系要珍貴數百倍,不要等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某項技能時不知不覺間說了很多傷害孩子的話,這些話猶如一顆顆釘子留在孩子的心中,并最終決定與父母的關系,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甚至結婚生子后都無法改變,成為家庭一輩子的心痛。所以孟子說“古者易子而教”是很有道理的。
10、每天和孩子擁抱并定期和孩子在月光下散步聊天。
合理有效的身體接觸能極大地提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感覺,所以我建議家長每天都要和孩子擁抱,我和兩個孩子之間每天都進行兩三次擁抱并拍拍孩子的肩膀,有時什么話都不說,有時會說“親愛的,我愛你”,有時會說“親愛的+贊美”。
每當學生的父母向我陳述糟糕的親子關系時,我就建議他們回去和孩子擁抱,即便孩子拒絕擁抱,也要頂住尷尬,迂回前進,堅持不懈,直到成功。有一次在課堂上,我讓一位氣質優雅又干練的母親上臺和她的兒子擁抱一下,母親興奮地走上臺,張開雙臂,但卻遭到兒子果斷拒絕,這位母親很尷尬。課程結束后,我們還有后續100天的輔導,我們繼續鼓勵她和孩子擁抱,孩子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只接受媽媽從背后擁抱,到現在可以正面擁抱了,看到無數個這樣的改變,我和我的同事們非常欣慰。
想象一下你和家人、朋友及同事的大多數對抗與沖突是不是都發生在封閉的空間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往往大眼瞪小眼,情緒一觸即發,理智蕩然無存。所以,我建議常和家人在皎潔的月光下散步,邊散步邊聊天,此時,彼此也不用看對方的眼睛和表情,沒有壓力;坐在公園或小區的椅子上,促膝聊天,月光柔和地灑在大地上,人們變得更開放,更接納,更寬容。每當遇到溝通障礙時,我都用在月光下散步或促膝聊天的方式與對方溝通,效果很好,聽說這也是喬布斯高超溝通術中的重要方式。
11、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不同的父母秉持不同的教育思維,有人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怒罵,有人相信和孩子交朋友,和孩子打成一片——嬉,有人相信要多鼓勵孩子多贊美孩子——笑。事實上,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一的而是組合的,應該是“嬉笑怒罵”的組合,但都要成“文章”?!兜赖陆洝氛f人要效法天地,天地有四季、白晝、陰晴、風霜和雨雪,人不也正是如此嗎?很多學佛的人總以為每天笑瞇瞇才是正確的,要知道佛家也有怒目金剛。
所以,溫柔的父母也要學會發火,脾氣暴躁的父母也要學會溫柔,一味的商量和引導有時也無濟于事,適度的強勢、命令、疏遠和打擊或許會令孩子豁然開朗,當然背后的度必須要謹慎把握,否則會弄巧成拙。
請記?。?strong>所有嬉笑怒罵的背后都是滿滿的正氣和深深的愛,這是永恒不變的。
12、要學會和孩子談判
孩子都是天生的談判高手。父母說“關電視了”,孩子說“還看最后一集”,父母說“不行”,孩子說“看最后一分鐘”;實在不行,Ta還會拿出哭鬧的法寶來增加談判籌碼,迫使父母讓步。這些行為要是純粹從談判的角度來寫,還可以寫幾千字,下面我和父母們分享一下與孩子談判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談判的核心不是征服而是雙贏——讓雙方都有成就感,讓溝通更和諧。我以孩子常見的看電視,跑步,吃飯為例來說明這些原則。
一、讓孩子先開條件。
比方說孩子想看電視,父母不要強行規定多長時間,要讓孩子自己說時間,再“討價還價”,并確認最終結果,計時。這樣,孩子就沒有被強迫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做決策,有利于孩子人格的成長。
二、與孩子交換條件。
當孩子提一個要求時,父母在答應孩子的同時也要向孩子提出交換條件,這樣可以阻止孩子無節制地向父母提要求。因為Ta知道,每向父母提一個要求,都可能要付出代價。比方說孩子想看電視,父母可以說,中午必須吃完一碗飯,而且光盤。
三、讓孩子自己選擇。
我帶著兒子跑步,跑著跑著,他說累了,我對他說有三個選擇:一、繼續跑步(可以慢,不可停);二、停下來,練金雞獨立;三、停下來,背誦;結果往往是三者兼而有之。
四、有條件讓步。
還是以跑步為例來說明,有時候,兒子不想跑步,想散步,我就和他有條件的談判,并達成約定“遇到樹蔭就散步,遇到太陽就跑步”,在跑步的過程中,我還和他喊著口號——“男子漢,迎著太陽奔跑;男子漢,迎著太陽挑戰;風兒,吹我吧;鳥兒,為我歌唱吧……”
五、共同決定一件事。
我和兒子一起跑步,當他想放棄時,我就和他說“爸爸喊開始,你喊停?!本瓦@樣,我們在不斷的開始和停中跑步,孩子覺得很好玩,很有成就感。
六、各讓一步。
我建議女兒朗讀《孟子》60分鐘,女兒說,30分鐘,我們各退一步——45分鐘成交。各讓一步,能培養孩子的公平意識和妥協精神,有利于孩子人格的成長。
七、最后一次。
孩子天生就會這一招,父母也要學會這一招:“來,再吃最后一口飯……”,“來,再跑最后一圈……”,“加油,再堅持最后一次……”。
“師友”教育理論提出者:以子為師,與子交友。倡導以7歲前的孩子為老師,學習其生命的純粹;與7歲后的孩子交朋友,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風”教育研究者:譯注的《顏氏家訓》是其理論藍本。
“正氣”教育研究者:著作的《少年正氣說》是其理論成果。
“父母”教育研究者:著作的《智慧父母》是其理論成果。
“中小學校園演講”踐行者:多次為學生們做《養少年正氣》的校園公益演講,為家長做《樹家風,養正氣,做智慧父母》的公益講座。
“公益慈善”踐行者:先后發起了“我行我善”、“請別亂丟”等慈善公益活動,并9次走進云南、貴州、四川、寧夏等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