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生沉迷網絡家長對此憂心忡忡(沉迷網絡家長意見)
本以為,現在沒人會把孩子送進戒網學校,但在《教與痛點》與多數家長勾通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家長還是會無奈的把孩子送進去。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戒網機構研究了家長們的心理:家長很愛孩子,愿意為之付出一切,但卻無力解決,無閑解決;家長希望有個救星從天而降,像神醫一樣藥到病除;家長認為沉迷網絡是孩子的問題,是網絡在害人;家長認為走一步看一步,無論如何先要把網癮戒掉,才能看到希望;家長要的只是一個結果,一個進出判若兩人的結果……
于是這些商人與家長的想法不謀而合:改造孩子!
我們都知道”戒網癮“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將來成龍成鳳。明確了目的,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孩子網絡成癮的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發現,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與周圍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家庭環境和教育方法,學校環境和教師能力,還有孩子的社交環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而多數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自控問題,忽略了其它原因。
綜上分析,戒網機構的方法是“僅改變孩子”,僅憑這一條,就不科學。
這就好比,一個充滿甲醛的房屋,環境不變,健康的孩子也會生病。
什么樣的家庭更容易出現沉迷網絡的孩子?
1、家庭不和諧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接收不到正確的教育,各方面能力也偏弱,容易迷戀網絡。
2、家長只問學習,孩子學習壓力特別大的家庭。學習方面有來自老師的壓力,同學攀比的壓力,還有自己的壓力,這時候,如果家長還只問學習,不解決孩子的疑惑,那他的世界就剩壓力了。壓力大過承受能力,而又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孩子只能選擇逃避,從網絡世界尋找快樂和有共同語言的網友。
3、家長特別忙的家庭。沒時間陪孩子,也沒時間教育孩子。空虛,孤獨,容易從網絡世界尋找安慰,打發時間。
4、部分隔代教育和寄養。有些老人的溺愛、放縱、不教、不管、弱勢,也會讓孩子出現社交能力不足、自卑等問題,從而沉迷網絡。
沉迷網絡的孩子被問及原因,一般都會用“好玩,快樂,刺激,自由,談戀愛“等詞語來形容。換句話說,孩子想從網上得到的東西,正是現實生活中缺少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怎樣才能算沉迷網絡?
1、時間。天天玩,熬夜玩,正事不做,玩到飯都顧不上吃。
2、狀態。比如孩子正在玩手機,你與他說話,他頭也不抬。叫他幫忙做些事,總是拖了又拖。被強制打斷,會暴跳如雷。
如果孩子在上網,你叫他過來做些事情,他能馬上去做,這都不叫沉迷。
現在的封閉式戒網機構是什么樣?
楊永信什么的就不說了,我們來說說其他類型的戒網機構。
1、山東科技防衛專修學校。號稱全封閉,軍事化管理學校,專門針對網癮,厭學,叛逆,自閉,情感冷漠等心理障礙的學生,實施心理專家一對一矯正。
在多名學生投訴學校的體罰行為后,山東省教育廳調查后認為,該學校的確存在體罰行為,責令其停止辦法行為,并追究相關責任人。去年,一位從該學校畢業的16歲女生,把母親捆綁致死。
圖片來源網絡
2、豫章書院。全名為“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在江西南昌。學校聲稱可以通過“國學”幫助問題少年戒除網癮,一年學費要近五萬元。很多在該校上學的學生說,所謂的國學,就是鞭打,關小黑屋這樣的體罰。
2017年10月,有網友爆料稱“豫章書院”存在嚴重體罰、囚禁、暴力訓練等諸多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經調查,網帖反映的問題部分存在,書院確實有此行為和相關制度。對此,已責成區教科體局對該校教育機構進行處罰,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
2017年11月2號,院長申請停止辦學,學生分流。11月10號,教學資格被注銷。
圖片來源網絡
家長忍痛把孩子送進去,也知道在里面不好過,但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決心,希望孩子在里面能痛改前非。這種邏輯,孩子是接受不了的,所謂的改變也都是權威下的屈服,是裝出來的。最后,家長得到的是一個心靈殘缺并伴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就算不上網了,又有什么用?
這些機構不是搞教育的,他們用的方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甚至連副作用都說不清楚。
其實,這些戒網機構的效果,還不如家長帶著孩子露營一個星期,不帶手機,用心溝通,培養感情。
最后,解鈴還須系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