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與孩子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去年年末的時候,被班級老師推薦為“優秀家長義工”,學校里贈送了一本書—《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美】賽西.高夫 戴維.托馬斯 梅麗莎.切瓦特桑 著)。當時忙于年底的各種事物,工作,家庭,孩子,這本書就一直帶著塑料書皮擱在書架上。今年9月開學,我就是一位高三學子的家長了,雖然暑假里就已經開始調整心態,狀態,為孩子安排高三的各項事宜,但開學第一周,學校、老師和孩子給我的反饋就讓我焦慮不已。腦子里不斷糾結著的是對孩子成績的焦灼,對孩子行為的困惑,對孩子表現的不確定等等,這些好像總是理不順想不透的煩惱,而在周末和孩子的溝通雖是在平靜中展開卻以激烈的爭論結束,我心甚疲倦,一個人坐在書房里大腦空白,不知道要干什么,眼睛撇到這本書,心想:翻翻看吧,這種雞湯灌灌也許心情好點呢。翻開,扉頁上的三行小字: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
我的心猛的被擊中了~~~
200多頁,十章內容,我花了一周的時間看完。如果是小說,這樣的篇幅,一天就可以讀完了,但是這本書,我邊看邊想,邊想邊回憶,邊回憶邊分析我作為家長做過的那些事,說過的那些話,還有那自以為是的猜忌,和蠻橫無理的干涉。除了反省,我也看到了許多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認同,原來自己做家長也沒有那么差勁了。
三位作者是來自一所“家長咨詢”機構,其中兩位是教育學博士,一位是社會學博士,平時工作接觸的都是帶著問題的家長,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父母,隨時面對著教育孩子的雞毛蒜皮,所以他們在書中不僅精準地定位了父母的職責,也用大量真實瑣碎的案例解析和揭示內在的問題,再給予可行的循序漸進的方法。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們家長可以理性的想一下我們也許之前從未認真考慮過的一個問題:我們要教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什么樣的孩子才能讓我們家長滿意?看到這里,請問問自己!!
這個問題很難說得清楚,完整,對嗎?但這個的確是我們教育孩子最基本的一點。建議可以看看第一章(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第二章(父母心中的愛與怕),和第三章(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在這三章的分析中,會幫助你,認識到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預期是如何產生的,這樣的預期是合理的還是暗藏諸多問題的?
當正視到我們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最基礎的問題后,我們從第四章-第七章,可以通過案例了解到在教育的各種問題上孩子的想法,家長的建議做法,以及解決親子緊張關系的方式和方法(很具體的方法)。如果你認同也試圖按照這些方法來教育孩子,那么第八章到第十章就是對父母比較高的要求了,要讓我們家長全身心的認可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凈化心靈,我們就可以發自內心地用鼓勵替換指責,我們心中的溫情就會多于嚴苛,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就會多于厭倦…
雛菊
讀完這本書,又到了周末,孩子主動找我溝通,說了自己的很多事情:學習,生活。其實我聽著內容和之前的問題都差不多,但是不同在于,我可以心平氣和地聽,給與理性的分析,和恰當的鼓勵與幫助,而不是像之前越聽越心煩還不等他講完就忍不住巴拉巴拉的自己說起來。所以這一次的溝通是積極有效的,我不僅了解和掌握了他在學校的情況,也知道了他目前學習方面的問題所在,我們一起提出方法:他的方法有不合理的地方,我明確地指出并給予理由而不是粗暴地否決,我的方法他有執行的難度,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結合他的部分方法嘗試去做。“做起來”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當我們結束討論,我看到他眼睛里有了一絲絲的笑意,我心中一陣暖意,眼睛有些濕…
我們的孩子不論多少歲,不論學習是好是差,不論是聽話或不聽話,都是我們一生中最親密的人,我們的眼里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的生活里有和他們的歡樂時光,我們的煩惱里有的是和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時的忿恨。。。而這些都是孩子帶給我們父母的獨一無二的經歷和情感。我們家長和孩子共度的時光里,看似是我們在拉著他們的手前行,但其實我們是和孩子攜手共進…
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主要章節目錄:
主要章節目錄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經典語錄: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