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遠攝影集團創始人徐忠,西南大學教授趙伶俐,美籍心理學專家、教育專家王一鈞,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少兒頻道總監田纓,重慶西南教育發展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所主任瀾知等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心得。
同遠攝影集團創始人徐忠表示,以往兩屆“看見美好”公益論壇圍繞“美德”、“美育”,希望看到生命周遭中的人和事的美。這一次,我們想看到社會中最基本的單元“家庭”中的親子之美。當看不到孩子的美,當所有的焦慮集中時,在那一刻,自然向孩子吼出了高分貝。家長有沒有想過在孩子心靈里會種下不快樂、不陽光的種子,可能會關閉他去感知和發現美的能力。我們舉辦這次論壇就是把這些問題拋出來,讓家長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親子溝通方式和方法,幫助社會的每一個家庭樹立美好的親子關系。
美籍心理學專家、教育專家王一鈞教授分享了“如何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的辦法。她認為,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理性地思考。第二,替孩子說出感受,幫助孩子整理情緒。第三,謹慎建議,問孩子自己怎么辦?當孩子說不知道時,就需要成人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主思維的系統,建構自己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跟隨孩子的想法,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總之,成年人改變一分,孩子會改變十分。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少兒頻道總監田纓則從“內生動力是最好的自驅力”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她提醒家長們不要輕易陷入情緒中,畢竟從自身影響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事前跟孩子交流、共同協商,建立可實現的、短期的小目標,及時地充分給予鼓勵、表揚、肯定,一步一步地引導,讓孩子逐步獲得成就感。自律的整個過程也是建立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培養孩子自己的習慣,去獲得一種內生動力。因為只有內生動力才是最好的自驅力。小時候的肯定和表揚形成的自律,長大后就可以引導他實現夢想或個人價值,成為他自己的一種內生動力。
西南大學趙伶俐教授認為,吼的本質是天性與社會性的對抗,應該讓自律來解決問題。她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但人還必須接受很強的社會性塑造,教育就是這樣的塑造過程。吼孩子,這只是一種現象,一種形式。本質就是天性和社會性的對抗而已。孩子幼年時期只受天性的支配,而家長,教師作為過來人,就是在代表社會向孩子施予社會性影響,方法不順天性,必然產生焦慮,忍受不住這種焦慮,爆發形式就是“吼”。但凡有一點知識和修養的人,誰都知道“吼”是沒有任何正向作用的。只有先從實際的功利目的與生活中解脫出來,再追求心靈的自由。建立孩子的自律自覺性,巧妙地將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命活得更有價值,也更燦爛。這才是最高級的美和美的教育。
重慶西南教育發展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所主任瀾知提醒家長們在親子溝通中用好語言這把“雙刃劍”。她建議家長與孩子交流中:一是語言要具體,有細節。二是不對孩子做評價,貼標簽。三是真誠地鼓勵。比如“我看到你這段時間學習 很用心,我相信你這次考試一定能考好!”這樣的語言也被稱為賦能性語言,能夠賦予孩子大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