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很久沒聯系的老朋友,前幾天突然給我發了好幾條語音信息,他問我:“為什么孩子不愿和我交流?為什么每次跟兒子談心,都像是雞同鴨講?”
“最近才開始出現這種問題的嗎?”
“以前并不是這樣,上初中以后出現的。”
我思考了半晌回復他:“多半是因為以前孩子和你交流時,你的不理解、不接納引起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問題在你這里,所以慢慢的覺得交流沒意思,索性就不交流了。”
門診的時候我經常會遇到父母們的求助:“孩子上中學后,什么話都不跟自己講,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問孩子,ta們就會發脾氣,應該怎么辦?”這類父母都深受“溝通”問題的苦惱,所以我打算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各位父母能處理好和孩子的“親子關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里,家長和孩子很難成為“朋友”,家長的“大道理”壓著孩子喘不過氣來,孩子“言聽計從”,“不能有僭越”。沒有根據家長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孩子就會冠以“不聽話、叛逆”的標簽。這樣“壓制性”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必定是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的。想要培養獨立、有擔當的孩子,家長就必須改變自己在親子關系中的角色。
我經常會說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一面鏡子,ta的短板和缺點,照出了親子關系和教育模式的缺失”。
那么,如何培養好親子關系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非常重要。家長試著想一下,你在學校學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回家享受進食的快樂,結果家長卻在吃飯的時間問學習、問考試成績一直喋喋不休,你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煩很苦惱?我建議啊,和孩子的溝通時間盡量選擇在孩子有意愿的時候、感情熾熱的時候,和孩子面對面的把各自內心情緒釋放出來,理解彼此的感受。
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少說教,多傾聽。站在傾聽者的角度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往往更容易打動孩子。學會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凡事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允許孩子犯一些錯誤、走一些彎路。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次,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卻用一生治愈童年。”對此,我也深以為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原生家庭,從小生活在有愛的家庭里的孩子,長大后,對生活一定是充滿愛的。
在我接觸過的厭學情緒的孩子里,有70%的孩子,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原因導致。的確,改變原生家庭氛圍很難,做不到徹底的改變也在情理之中。我會更多的建議家長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是一個微笑,用愛去滋養孩子,盡可能的改變家庭氛圍,給孩子更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