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有這樣一個困擾,就是有的時候叫孩子去做什么事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一副非常不樂意的樣子,磨磨蹭蹭的一直不去做,在做這件事的途中也會故意拖延時間,一點都沒有主動性。但是有時候在叫孩子去玩或者看電視的時候他又像變了人個似的,父母話還沒說完他就已經跑去玩了。這跟平常叫他去學習時的反應簡直判若兩人。
一位媽媽分享她的帶娃經歷時說到:“我的孩子一天寧愿花費四個小時去擺弄他的積木和拼圖,也不愿意花幾十分鐘幫我做一點家務,這讓我很不理解孩子的思想”。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拼圖和積木就是孩子喜歡的東西,玩積木能夠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所以他愿意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那上面。可是父母卻無法理解孩子,總是想讓孩子去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消極對待,還會被父母責怪太懶了。想想孩子在做游戲時的主動和勤奮,那種專注和投入是一個懶孩子能夠擁有的嗎?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不喜歡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就會消極對待,如果孩子自己喜歡這件事,他就會特別主動積極。
在學習中也是這個道理,很多老師或者家長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都會說,這個孩子太懶了,一點都不好學。可是再看看孩子其中某一科的成績,非常的突出,跟其他科目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偏科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因為孩子對其中某一科很感興趣,對其他科目就沒有興趣和精力去鉆研。比如一個孩子從小就喜歡數學,那么在他背誦語文課文或者英語單詞的時候就會非常慢,不是因為孩子笨,是因為他沒有去主動學習。當他遇到一些數字的時候,狂熱的一面就會體現出來,纏著家長問這個數字的單位和含義。可能家長會覺得很無聊,但是這是一個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好的體現。
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的,你會發現在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時間過得飛快,可能你自己還沒有覺得過了多久,一天的時間就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又會覺得度秒如年,隔幾分鐘就要看看表,感嘆時間為什么這會走得這么慢。所以一個人愿不愿意主動去做一件事情,取決于這件事能不能滿足于他。
根據這個道理,教育孩子就會變得不再那么困難。比如說在讓孩子去做功課的時候,可以跟他達成“交易”,告訴孩子如果他可以快點做完作業就獎勵他看半小時的電視,看電視是孩子喜歡的東西,這會讓他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讓孩子高效完成父母的指令,又可以讓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對教育孩子能產生很重要的有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