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孩子的教育,父母們都不禁皺起眉頭,因為大家都會想到“內卷”一詞。
“內卷”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一場比賽,目的地不變的,先到者贏。本來大家可以按照老規矩一起開跑,十分鐘之內跑完即可。可如果有人搶跑,那其他人就也按捺不住了,于是八分半大家就都全部跑完了,但還是只有前幾名獲勝。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更累,結果也并不一定好,這就是“內卷”。
教育內卷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超前學”。具體體現在所謂的“早教”上。比如有的寶媽在孩子三歲時就開始教認字,等孩子上小學前已經認了一兩千字,拼音早已學會,英語詞匯量也已經達到1000多個,數學更是100以內的加減法都學了,這些可全都是小學學習內容,在幼兒園就已經提前實現,這就叫“超前學”。
如果你告訴這些家長,“超前學”不好,她們會反問你一句:哪里不好?孩子比其他同學都學得好,不會收獲自信嗎, 不要拿父母的放松懶惰來為此開脫哦。
但事實上,“超前學”的確不好。國外已經有實驗證明。
德國的比較實驗:孩子提前學的優勢,只能維持到小學4年級
大約在50年前,德國民眾關于教育有兩派激烈的爭論,針對幼兒園孩子,一派主張以學科學習為中心,一派主張以游戲為中心,因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德國組織了一場大規模比較實驗。
50個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和50個以教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被作為實驗組進行追蹤比較。結果發現,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里的孩子,一開始的確在學習上具有優勢,但到了四年級成績就出現大幅度滑坡,重點表現在閱讀和數學方面。同時,在情感和社交方面,這樣的孩子也遠不如幼兒園里以游戲為主要活動的孩子。
不光是德國有這樣的實驗,美國一位科學家摩可.瑞貝卡也研究了處在貧困地區的非洲裔美籍華人家庭的300多個孩子。出于對階層上升的渴望,父母們傾向于將孩子送入以學習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結果發現,孩子的表現和德國實驗里驚人地相似:四年級前有明顯優勢,但四年級之后成績就嚴重滑坡,而且社會和情感發面也受挫明顯。
提前學的危害,不只是到了4年級成績滑坡這么簡單
而且,提前學的危害不止這些。美國心理學家戴維.維克特跟蹤了美國某區出身相同的68個貧困孩子,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有以學知識為主的,也有混雜型的,還有游戲型的。
結果發現,學知識為主的孩子在15歲的孩子有明顯的叛逆行為,到了23歲,這種叛逆行為更明顯,而且犯罪率也高。即便步入婚姻生活,也更不容易獲得幸福。
由此可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科知識的灌輸只是兒童教育的一部分,更不該在幼兒時期作為孩子的主要教育方式。那些標榜孩子要早早啟智或者抓住黃金期做什么事的培訓機構,多是為了自身利益。家長切莫因為焦慮就中了套。
什么年齡就做什么事,超前學無非拔苗助長,讓孩子以稚嫩的心智去承受他未來幾年可以輕松學會的東西,只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