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女兒在玩一個玩具,她嘗試將兩塊積木拼在一起,但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爺爺從身邊走過,說:“你這樣不行,來,我幫你”,然后順手將兩塊積木拼到一起。沒想到孩子竟然生氣了,把積木扔到地上,還發了一通脾氣。
昨天晚上,孩子晚上睡覺睡得不是很踏實,鬧了好幾次,一開始,我都是很有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但是后來實在是太累了,我很嚴厲的說:“難道你就不能乖一點嗎?媽媽都累死了,再這樣鬧,我就揍你了!”結果孩子頓了一下,哭的更大聲了,我只好坐起來,趕緊道歉,哄了好久。
后來,靜下心來想一想,會發現其實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有的家長明明擔心晚歸的孩子,卻在迎接時用了巴掌和劈頭蓋臉的責罵。明明是想好心幫孩子解決問題,一說出口,卻變成了對孩子的否定:“你不行,我來幫你。”尤其馬上是高考季了,家長們說話更是謹慎又謹慎,生怕自己一句話,把鼓勵變成了刺激。
無論是對孩子,對父母,還是對待身邊的伴侶,有時候明明滿懷無限愛意,一說出口,卻變成傷害,造成隔閡。為什么會這樣呢?如何才能具備非暴力、不傷害的溝通方式和技巧呢?直到我看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詳細解說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環節,從表達和傾聽兩個方面,提供了相當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一.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什么是暴力溝通?我們常常以為,在生活中,殺戮,毆打,侮辱才是暴力的體現方式,其實并非如此,還有一種暴力存在于語言之中。只要對人的精神造成了傷害,那就是一種暴力溝通方式。那么,哪些溝通方式屬于隱蔽的暴力呢?主要有這四種:
1.道德評價
所謂的道德評價就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就會被看成是不道德或者邪惡的。
比如說,當你和孩子約定好放學某個時間去接她,結果孩子在班級和同學玩了一會兒,忘記了時間,而你準備在接孩子放學之后,還準備去健身房上一節瑜伽課。于是著急的你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自私,難道你不知道我晚上還有瑜伽課嗎?”
類似這樣的話:
- “你太不講信用了,你沒有誠信”
- “你太不懂事了,一點都不體諒父母”
- “你簡直就是個媽寶男,你一點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這些話,都給對方貼了一個難以摘除的負面標簽,這給聽話的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帶來最壞的結果,就是有的孩子會說:“既然在你眼中我是這樣的人,那么我干脆就變成你說的樣子吧!”
2.進行比較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婆婆”“別人家的老婆”。作者說:“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其實比較的實質,也是一種評價,而且是負面評價。如果我們的自尊感是建立在比較上的,那我們永遠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寧。
3.回避責任
我們來看看這樣的話:
- 為什么你要抽煙?因為我是個煙鬼。
- 為什么你要打孩子?因為他不聽話。
- 為什么你要玩游戲?因為我身邊的人都在玩游戲。
- 為什么你不洗碗?因為這不是男人該干的事情。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回答所找到的原因,都不在自己身上,依次分別在個人的情況和成長歷程、自我形象,其他人的行為,同伴的影響,社會角色或者性別角色、年齡角色等。
還有一種句式就是“你真的讓我太失望了!”“你讓我”這句話的主語是“你”,動作的發出者是“你”,所以自然責任就不是“我”,這個句式將自己的責任推脫的一干二凈。
4.強人所難
最后一種溝通方式就是通過威脅,懲罰等方式,強迫別人完成自己指令的方式。比如說:“如果你不聽話,奶奶就不疼你了。”
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雖然表現的方式不同,但是,我們發現了一點,之所以有暴力式的溝通方式,實質都是忽略了對方和自己真正的需求。暴力溝通者,不注重自身的需求,也不注重對方的需求。所以,關注自己和對方的真正需求,才是讓愛流動,進行非暴力溝通的最重要的一點。
二.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分為表達和傾聽兩個方面,無論是表達還是傾聽,都需要我們關注自我和對方的需求,這是重中之重。體會真正的需求,需要經歷四個步驟,分別是: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一.觀察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舉個例子:
小孩子向家長告狀:“小紅真粗魯,她弄壞了我的娃娃!”或者“你怎么這么粗心,這么簡單的題目你都寫錯!”
我們可以發現,“粗魯”和“粗心”都是一種評價,如果我們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反駁,想證明我們不是這樣的人。
而真正的觀察是怎樣的呢?同樣的情況,不同的表達:“小紅用力的把娃娃往地上摔,結果娃娃的腿被摔斷了。”“你今晚的數學作業,錯了3道題,過程都是正確的,但是結果計算錯了。”
這種客觀的,不帶感情的描述,才是真正的觀察,才是有助于我們進行下一步溝通的基礎。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依據是客觀的事實,而非主觀的情緒。
二.感受
其次,我們想要在溝通中,盡量減少評價的成分,就要區分感受和自我評價。比如,我們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或者遇到了某個挫折。我們可能會想:“我怎么這么笨?”這就是一種自我評價,消極評價令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其實,我們的自我評價只是因為我們當時沮喪的心情驅動,產生的不太正確的評價。我們可以這樣想:“這次事情搞砸了,我的心情很沮喪。”“我真的很難過。”當我們把感受和評價區分開來之后,我們會發現,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解決當下的問題和情緒,而不是被迫去承認或者定性,我們是某一種人。
所以,為了幫助我們確認自己的感受,我們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沮喪,快樂等。
三.需求
當我們能感受自己的情緒之后,我們就可以問一下,我們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當我們和對方進行溝通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不中聽的話,通常我們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或者指責他人。但這樣只會讓交流越來越糟糕,我們真正要做的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說,當孩子偷偷騎了車,帶著更小的弟弟或者妹妹出門玩。然后你很生氣,而你的孩子也并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你快忍不住,即將要發很大的火。你可以自己體會一下,首先,我的感受是:生氣。其次,我生氣的原因,究竟是孩子對安全教育的不屑,還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最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和孩子交流后,也許你會發現,孩子是迫切的想要證明自己的獨立,想要一定的權利和自由。這時候,你們就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四.請求
有的時候孩子到了叛逆期,作為家長,可能有些行為冒犯了孩子,孩子突然爆發,說“你就是不理解我!”,有的時候,我們對伴侶也有類似的訴求:“你能不能體諒我一點?”“我只是需要更多一點關心和愛”然而,我們發現這些話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的寬泛,沒有提供具體的標準和方法。所以,學會請求的第一步,是提出具體的要求。
比如我們可以問孩子:“你需要的理解是怎樣的呢?”可能這個時候孩子會給出具體的回答:“當我一個人想靜一靜的時候,不要急著敲我的房門”,也許我們對伴侶的要求,可以從“體諒和關心”變成“當我在忙工作的時候,遞給我一杯水,或者帶一帶小孩。”
作為一名班主任,有的時候觀察一些家長和孩子的談話方式,發現普遍的問題是:溝通不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而是以宣泄情緒為主。通常發了一通火之后,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讓親子關系更加的僵化。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確談話的目的。
最后一點,我們要請求對方的反饋,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1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2對方正在想什么3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搞清楚請求和命令的區別。其實很簡單,命令是一定要對方采取行為,而請求不是。比如說:你可以幫我開一下燈嗎?這是請求。如果對方拒絕了,你回答說“你真懶”“你真自私”,那么這就不是請求,而是命令了。
三.表達憤怒與感激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些具體的應用情況,比如當我們憤怒的時候,當我們非常感激對方的時候。其實,無論是表達憤怒和表達感激,其實內核都是照顧自己和對方的需求。我們憤怒的原因是我們的需求被忽視了,我們感動的原因,是我們的需求被滿足了。所以,我們溝通的重點,也是我們的需求。
1.如何表達憤怒。首先,我們需要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其次,我們要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讓我們生氣。第三,我們要體會自己的需要。最后,我們要向對方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2.如何表達感激。第一,我們要說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第二,說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第三,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只有當我們將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展現出來之后,我們的憤怒才會平息,我們的感動才能真正傳達給對方,而不顯得虛假和空洞。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溝通的重點,其實是溝通雙方的真正需求。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情緒,忽視雙方的需求,而造成構圖的失敗。所以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客觀的觀察,觀察肢體反映,觀察客觀事實,用心體會自己的情緒。更高一層的,其實非暴力溝通的實質,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大多數事情都是可以通過溝通去解決的。希望,我們都能夠用心感受,用心溝通,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父目關系,伴侶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