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的親子溝通策略(父母效能訓練的技巧有兩個核心)
與孩子相處,總會出現意見不一,看法不一的情況。尤其是你想要孩子這么做,他偏偏要那么做,這時候矛盾就出現了。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如果你命令孩子服從你,孩子肯定心里不舒服,但若是讓你妥協,你也會覺得不開心。那有沒有一種方法,既可以解決矛盾,又可以照顧雙方的情緒,真正實現一場“雙贏”的親子溝通呢?
如果你也有這方面的困擾,不妨可以看看這本由托馬斯戈登博士所著的《父母效能訓練》。
這本書對于爸爸媽媽們來說應該不陌生。這本書在育兒界,尤其是在親子溝通方面,可以說鼻祖了。書里的眾多理論,經過幾十年的洗禮,依然被證明是很有效的。
1. 父母的控制欲親子溝通失效
如果想要獲得“雙贏”,就要把所有可能導致“單輸”或者“雙輸”的可能性,全部考慮進來。
那么我們平時在溝通的時候一般會出現什么可能“輸”的情況呢?
相信下面這個場景,很多爸爸媽媽都不陌生: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了,孩子恰好要出門,你想讓他順手帶把傘,可他偏偏不要聽你的。
這時候你會怎么辦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第一想法就是強行讓孩子帶傘出門。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決定是合理的。如果不帶傘,孩子就會淋濕,就可能生病,生病就會影響上課,缺課就會影響成績。
孩子這時候不想帶傘,很明顯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就算孩子多不情愿都好,我們都會給孩子硬塞一把傘。
那么,這么做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第一種情況:
孩子被我們成功塞了把雨傘出門。
就意味著我們贏了,孩子輸了。這時候,孩子就會強制執行他們心里并沒有接受的方法。
強制執行,對于孩子來說,一般是被動的,心里的情緒是很難一下子消化的。對于父母來說,一旦孩子不接受我們的提議,這就意味著我們難免需要用一些特別的方法或手段:比如說嘮叨,威逼利誘,甚至恐嚇等,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來行動。
第二種情況:
孩子死活不妥協,就是不帶傘。
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會怎樣?肯定很生氣。肯定是覺得明明只是一件小事,明明知道不帶傘最后吃虧的是自己,但你就是要惹我生氣。
如果出現的是這種情況,就意味著我們輸了,孩子贏了。
雖然這兩種結果最終的贏家不一樣,但導致了一個共同點——必定有一方是輸家,且輸的那一方心里肯定不痛快。
這種總有一方是輸家的情況,就是典型的親子間傳統解決沖突的辦法了。
像這種常見的,傳統的,以犧牲親子關系,來獲得單方面的勝利,在親子相處之道上,都是得不償失的。這必然會導致“雙輸”的結果。
2. 尊重孩子的建議
既然傳統方法會“輸”,那么怎樣做才能“雙贏”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育兒也是一樣。我們在育兒過程中爆發戰爭也好,走進死胡同也好,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思路被傳統和習慣給約束了。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從這個情況中跳出來,就好像我們站在迷宮里面怎么都走不出來,但是一旦站在迷宮的上面,路線馬上就清晰可見了。身為父母,我們天生帶著一種“權威性”,在孩子想要表達出與我們不同的想法時,這種權威感被冒犯的感覺就很容易“冒頭”。
所以在《父母效能手冊》中,戈登博士就建議父母請孩子一起來尋找某種能令雙方接受的解決方案。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這時候需要打開思路,不要想著我被你說服,或者你被我說服。而是大家一起坐下來,一起來想出一個讓大家都能滿意,讓大家都能心甘情愿去接受的方法。
具體怎么做呢?我們可以讓孩子從決策的執行方,變成參與決策的制定方。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適當考慮把權力下放,平等的接受孩子的提議,把我們的意見和孩子的意見攤開來放到一起,平等的思考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么講可能會有點抽象,所以還是用剛才那個下大雨帶不帶雨傘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你:“帶把傘出門吧”
孩子:“不要”
你:“外面雨下得太大了,不帶傘我擔心你感冒。”
孩子:“我就是不要帶傘,那把傘太慫了,一點都不酷,我同學他們都是在雨里跑的!”
你:“哦,我知道了,原來你是覺得那把傘太丑了,而且你也不想和別人不一樣啊,對吧。”
孩子:“對啊,不然咧?”
你:“你不想打傘,覺得很丑,但是我也不想你感冒。不然你要不要想一個辦法讓我們都滿意?”
孩子:“不然你開車送我去?這樣我不用帶傘,你也不用擔心我感冒。”
然后你一想,對哦,是啊,我怎么沒想到呢?
然后你們就可以一起出門了。
看,是不是問題一下就解決了。你的訴求是孩子不感冒,得到了滿足,孩子的訴求是打傘很慫,也得到了滿足。
你不用浪費時間一遍遍嘮叨或一直勸,勸到孩子對你產生反感情緒。而且這個解決方案是孩子自己提出來的,他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也會為自己感到自豪。
其實這個心理過程和職場是一樣的。
在工作中,如果這個工作是強加給自己的,那你肯定會覺得很反感,做起來心里也有怨氣,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但是,如果這個任務是老板和你一起討論的,你也參與了任務產生的整個決策過程,而且老板在最終拍板的時候,你的意見是起到了作用的。那么你做這個工作時,就不會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也會積極主動。
如果這個思路放到孩子身上,當我們不必以讓孩子失敗作為代價,來換取我們的成功,讓孩子和我們共同討論解決方法時,就不會有出現“輸”方。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反駁:“明明是我們家長往后退了一步,孩子沒輸是真的,我們也沒贏啊。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爬到我們頭上去啦!”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我們對待尊重的態度。而很多時候我們在說“孩子要尊重我們”,只是在說“你要服從我的決定,你不要挑戰我作為父母的威信”。
但是,真正的尊重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尊重的對象,從孩子換成另一個成年人。身為一個成年人,怎樣做才會讓另一個成年人對你產生尊重的感覺呢?原因肯定不是你他命令他了,他就會去尊重你。
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我尊重另一個成年人,那么,那個人一定是在我們面前展現了某種能力,和某些知識,通過一些能讓我們“肅然起敬”的行為,贏得了我們的尊重。
孩子也是一樣,我們沒有辦法通過命令或者服從讓孩子尊重你,我們必須通過我們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先做出讓人信服的行動來,這樣才是讓孩子真正尊重你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想實現雙贏,就必須真正用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父母權力下放,讓孩子參與決策,平等接受孩子看法的合理性。
3. 讓孩子參與決策,有助于執行的實施
其實,將權力下放,讓孩子參與決策的做法,是一種不考慮輸贏,把重點只放在事情本身的做法。
那么它好在哪兒呢?
讓孩子參與決策,可以讓同樣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還是拿剛才那個下大雨不拿傘的例子來說吧。
剛才那個孩子自己想出了讓父母開車送自己的辦法來解決了矛盾,但是這個結果有可能只適用于家里有車的環境。
那家里沒車的話,怎么辦呢?
你的孩子可能會要求你換一把傘給他,或者是干脆他就不出去了。這就是另外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了。
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的結局呢?
這是因為每個孩子不帶雨傘出門的原因是不一樣的。“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千個孩子就會有一千個不想帶傘出門的原因。正是因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所以我們才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思想根源。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相處,身邊的“好心人”總會給我們提供一些解決家庭問題的“標準答案”。但實際情況是,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如果再去套用一些標準答案,就有可能達不到目的。
而讓權力下放,讓孩子參與決策,就可以得出唯你們家“量身定做”,最適合你們家的最優選擇。
讓孩子參與決策,是一種父母只需要學習一次,就可以在任何年齡的孩子身上用的方法。
像剛才的下大雨打傘的例子,就可以在從小學到高中所有孩子身上用到。
那么對于年紀更小的孩子呢?有沒有可能用的上呢?
其實也是可以的。
我家妹妹3歲,有段時間她每天早上一換校服,就開始鬧別扭。這時候,我沒有強行將她帶去學校,或者直接讓她呆在家里,而是用“權力下放,讓孩子參與決策”的方式,坐下來和她聊天。
這時候我發現,在她們幼兒園每天下午6點過后,還沒有被接走的孩子都會被放到一個大教室里面。在那里,她聽其他孩子們說,自己沒被媽媽早早接回家是因為爸爸媽媽不喜歡她。
然后妹妹就覺得,每天被我們送去幼兒園就是因為爸爸媽媽不喜歡她了。
當知道了問題的根源,于是我就問她這應該怎么辦?
我們想了很多很多辦法,然后一個個排除。她也知道因為工作關系,我沒辦法早早接她,怎么辦呢?“那就讓爸爸去接我吧!”
對啊,可以讓爸爸去接啊!不用太早,6點前就可以了,這樣她就再也不用聽其他小朋友講那些話了。看,是不是很容易,讓低齡的孩子自己想辦法,其實沒有那么難。
當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其實只需要將他們平等對待,擺脫掉身為父母的“高高在上”。
要知道,只有當人們真正被接納的時候,只有當人們能夠自主表達他們自己的時候,能夠參與到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決策的時候,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平等與自信。
而能夠獲得平等與自信的家庭才是真正民主的家庭,真正民主的家庭才是和諧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