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被罵撒謊了如何教育(孩子害怕挨罵撒謊)
每天進行家庭教育干貨分享,請關注我哦
前段時間,有一位媽媽在后臺留言求助,說自己四歲的兒子老愛撒謊。她說有一次,一個人在廚房忙著做飯,兒子在客廳里玩玩具。
等她剛把米飯蒸上,回到客廳一看,發現兒子正在涼水壺里撈手機。這位媽媽說看到那一幕時,氣不打一處來,上去就對兒子一頓狂吼。
當她質問兒子:“為什么要把媽媽的手機泡在水里?”時,兒子是這樣回答的:“不是我故意泡在水里的,是手機自己不小心滑進去的。”這位媽媽說聽到兒子出言狡辯,更來氣了,因為她記得手機明明就放在書房的寫字臺上。
她說自己實在無法容忍兒子這么小的年紀,謊話張口就來,拿起戒尺朝著兒子的手掌心狠狠打了十下,兒子疼得當場求饒、哇哇大叫。
最后,這位媽媽無奈地說:“面對兒子撒謊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大道理也講了不下一籮筐,可兒子就是屢教不改,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生活中,很多養育過孩子的父母都曾有過這位媽媽的經歷,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氣憤不已。更有很多缺乏耐心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撒謊”便無法忍受,輕則訓斥、重則打罵。
其實,作為家長,唯有靜下心來去解讀孩子撒謊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孩子撒謊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孩子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3歲左右的孩子,是想象力飛速發展的階段。在他們的腦海里,魚兒會跑步、蝴蝶會游泳、老虎有翅膀。
只有他們做不到的,沒有他們想不到的。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謊話”滿天飛的情況并不是少見,他們并不能準確地分清想像和事實。
但又渴望表達所思所想,便模模糊糊地將腦海中想的與現實混合在一起,這和孩子的品行毫無關系。
孩子想躲避懲罰或得到想要的東西
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景:
孩子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禍首”明明是他,偏偏“嘴硬”不承認。
因為那是媽媽心愛的水杯,承認自己打碎了,少不了劈頭蓋臉的一頓罵。
說謊,就是孩子幼小心靈中,躲避懲罰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實際上,有些道德界定是父母站在成年人角度的理解,去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簽。其實,孩子只想得到一顆糖果,或免去一場責備。
孩子在模仿大人
如果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
明明在玩手機的你,卻說“爸爸在忙,以后再說”,為了達到某些育兒目的,這樣的謊話在父母嘴里,隨處可見。
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想要杜絕孩子“說謊”,父母首先要是個誠實的人。
父母面對孩子撒謊,該如何應對?
家長必須清楚孩子說謊背后的動機,以此入手來解決問題,就會容易得多。
比如很多的父母,遇到孩子謊報學習成績,就會直接戳穿,嘴上說著不會懲罰孩子,但是當孩子承認錯誤之后當即劈頭蓋臉一頓指責批評,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將說實話和痛苦的神經鏈接結合起來,孩子會認為不能對所有人說實話,因為一說實話,不是被打就是被罵。
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這種方式無異于揚湯止沸,面對孩子成績出現問題,家長一定不能著急,而是要用平穩的態度對待,鼓勵孩子,找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孩子為了滿足物質需求偷偷從家里拿錢這種情況,家長要采取“以德報怨”的方式來解決。
我在這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話術,大家可以借用:
孩子,沒關系,這件事情老爸老媽要給你道個歉,我作為家長,我覺得我自己很失敗,今天早上我發現錢包里的錢不見了,我知道你有急用或者有需求拿走了,我覺得我很失敗,我自己的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不是向我求助,都不愿意告訴我,只能證明一件事情:我做得不夠好,沒有獲得你的理解和尊重,也沒有獲得你的信任,是因為之前的很多事情讓你覺得不信任我們,在有困難的時候都不會想到向我們求助,我們為此感到愧疚,要為你表示歉意。以后,在這方面我一定會加以努力的。這件事情我們就過去了,以后你有困難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家長主要是表達自己的態度,做出彌補措施,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更多的內容,大家可以關注我,每天花五分鐘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