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都是在學習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并且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年齡較小的時候,沒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時候,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但是實際上,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是當時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沒有辦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那么,父母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1.情緒的表達。
孩子會在無形之中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和處理壓力的能力。當父母心情不好,采用的是偏激的言語和情緒,來面對和處理壓力,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也會往偏激的方向去。
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家庭氛圍較差的孩子,脾氣往往都比較暴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之后,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
這其實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受到父母暴躁行為所影響的結果。
2.對婚姻的態度。
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難免會因為一些事情吵架。所以很多夫妻之間的吵架,難免用十分惡毒的言語來傷害對方,越吵越兇。有些脾氣暴躁的夫妻甚至會直接動手,這樣不僅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成長。
每個孩子都不希望看到父母吵架,孩子在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心里都會十分的不踏實,感覺自己不受關愛,就會缺乏安全感。孩子在父母吵架的氛圍之下長大,對于婚姻的態度一定是消極的。
3.生活習慣。
父母生活習慣的好壞,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父母的好習慣,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學到之后,對于孩子來說,是受益終生的。而父母的一些壞習慣,對于孩子的影響就像頑疾一樣,一旦形成了,就很難改正了。
比如很多父母雙方學歷較高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也比較會學習。這其實就是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受父母學習的習慣影響,掌握了父母學習的方法。有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孩子自然也就更容易成績優異了。
那么,作為父母,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避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呢?
1.注意情緒的表達。
父母在面對和處理壓力的時候,最好是將壓力留在家庭以外,把不良的情緒處理完再回來。回家時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孩子在父母積極情緒的影響下,對于對于未來生活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會增強。
2.父母之間和睦的關系。
父母之間有了分歧和矛盾的時候,先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如果對方說的話確實有道理,該認可還是要認可,不要總是抱著“我一旦認可了,我就輸了”的心理,夫妻是伴侶,又不是敵人,輸了和贏了并沒有那么的重要。
父母之間只要一方有平和的處理態度,那么另一方也一定會用平和的態度來處理。平和處理方式,會使得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和睦,孩子在父母和睦的關系下,心里會十分踏實,自然也就有了安全感。有了父母這么良好的婚姻模板,孩子對于婚姻的態度,自然也會十分積極。
3.父母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的良好生活習慣,體現在很多的方面,例如作息,衣著,言談舉止和衣著等,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在各個細節中,為孩子做好榜樣的,讓孩子感受到怎樣做才是規范而又正確的,良好的生活習慣,絕不僅僅是一天能夠養成的,而是長期的積累。
孩子的習慣,性格等很多方面,大部分都是延續父母的,如果父母沒有去重視自己是否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只會讓孩子在日后的發展中重蹈父母的覆轍。不過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在走上社會后,完全擺脫了父母對自己的影響,而且還在各自的領域中,做得較為出色,成為了父母的驕傲。但相對來說,父母的影響,還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