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怪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每個都和父母有關的句子(孩子磨蹭的背后,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件事)
“鬧鈴已經響了無數遍,還是遲遲不愿起床”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半個小時的作業,硬是寫了兩個小時,結果還錯了一堆”
“20分鐘的吃飯時間,到頭來吃了40分鐘,還沒有吃完”
這些,都是來自父母的無情吐槽。中心思想,都是圍繞孩子磨蹭展開,不管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是磨磨蹭蹭,很難集中思想。沒有辦法,父母只能在旁邊督促,像個“監工”一樣,隨時觀察孩子的變化。
父母很清楚,磨蹭是特別不好的習慣,容易侵蝕孩子的心靈,讓他離成功越來越遠。一旦孩子習慣了磨蹭,那他做任何事情都都不積極,對于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可想而知。
一直以來,父母都在責怪孩子,覺得他們做事情不認真,甚至還為此懲罰和打罵孩子。但事實上,所有的壞習慣都事出有因,孩子的磨蹭也是如此。父母一定想不到:沒有天生磨蹭的孩子,他們的壞習慣,都是父母“養”出來的。
別總怪孩子磨蹭,這些原因都和父母有關!
一、好心幫了倒忙
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偏偏有很多父母喜歡包辦,所有的事情都替他們拿主意。到了最后,孩子習慣了依賴,做事情自然就不積極??梢岳斫飧改傅膿鷳n之情,但關鍵是: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請問他們要做什么呢?
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包辦和替代,并不是對孩子好,反而是造成他們磨蹭的主要原因。有了父母的幫襯,肯定就不要自己操心,這便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真的應了那句“好心,總是會幫倒忙”。
二、不斷催促的結果
有些父母是急性子,他們會給孩子設定條條框框,用自己的要求去約束別人。父母覺得五分鐘可以做完的事情,絕對不允許孩子八分鐘完成,然后就在背后不斷催促,而且語氣還特別不友善。
最初,孩子可能也有過積極的想法,不想讓父母太擔心??墒堑搅俗詈?,被催促的次數多了,孩子便開始“破罐子破摔”,反正自己又跟不上父母的節奏。再有就是,很多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就是故意和父母作對。
三、預期過高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有期望,可前提是:期望一定要合理,一定不能太高。孩子的身心都不太成熟,正處在發育的關鍵期,他們對外界所有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壓根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認真做事。
可父母把孩子想的太好,甚至覺得他們無所不能。也正是這份不切實際的預期,慢慢滋生了孩子的磨蹭行為。只要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統統都被貼上磨蹭的標簽,卻忘了孩子壓根沒有能力達到要求。
寫在最后:其實并非孩子想要磨蹭,而是父母為他們“創造”了條件。與其跟孩子斗智斗勇,不如教會他們獨立,通過實踐豐富自己的能力。時間久了,磨蹭的毛病也能慢慢消失,因為孩子什么都會做,自然就完成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