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長的溝通故事(小學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故事)
期末復習季,隨著新課內容的結束,接踵而來的就是既緊張又愉快的復習階段。這兩天,與幾位家長有溝通聯系,有的是我主動的,有的是主動找我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故事一:一天,接到一位家長的消息,說是聽娃回家講述我在班級將多位同學的作業改錯了,他在文末還附上一個尷尬流汗的圖標。
這消息確實讓我頗為尷尬,經過一番調查,事情是這樣的——娃因為題目不會做,就去問同桌得數是多少。可能對方沒有聽清,也可能人多聲雜,同桌說成了下一題的得數,周圍的人也不曉得是哪一題,聽到這個答案都隨聲附和,于是讓娃覺得他們都是這個答案。
回家在家長的教導下,卻發現這題不是自己聽到的那個答案,于是覺得“班里很多同學都錯了”,家長可能也是出于好心,立刻就發來消息,提醒我趕緊糾正。
雖然我一開始對家長突如其來的一個指責感覺有點莫名其妙,心里也有些“能不能把事情弄清楚再說話呀”之類的埋怨,但在和小娃溝通后,我已經完全釋然,其實娃和家長都是好心,在發現老師錯誤后,他們能夠及時告知,提醒老師注意修正,特別好的初衷,在此表示感謝。
也希望能夠與各位家長都保持這樣的暢通交流,以便在我們雙方出現錯誤或問題時,及時提醒、及時止損。當然,如果能夠在了解清楚情況的前提下再溝通,那就更好了。
故事二:小娃的作業訂正又一次出現了漏寫的情況,這樣的疏漏已經多次出現過,比如說單位名稱不寫,比如說答句不寫,比如說驗算時的“驗算”兩個字不寫,等等,都是這些娃覺得無關緊要的小問題。
對于這個情況,我在公號里也多次提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甚至比到底學會了什么知識更為重要。
關于習慣養成這事,我非常清楚與其家庭、與其父母關聯度極高。當了這么些年的小學老師,我深知,一個孩子的某項習慣是否能夠養成,首先取決于父母對此事的關注程度。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意或者重視什么,孩子那方面就會養成比較好的習慣。
比如這個孩子,他的父親就覺得孩子會做這題就可以了,幫助孩子時往往是讓娃口答一遍就算完事,以至于孩子在學校寫作業時,也是不愿意動筆,雖然感覺題題都會,但就是哪兒哪兒都是錯,錯了之后,回家也還是不想訂正,下次就再錯。以此類推,循環往復……
關于這個問題,我除了讓孩子繼續在學校訂正外,自然也是要與家長溝通聯系的,表明態度并提出要求,希望家庭能夠與學校保持一致,共同遵守必要的、規范書寫格式,不要再讓孩子的作業出現這種偷工減料、丟三落四的情況了。
故事三:計算水平一向穩定的小娃,今天的作業突然很失常,接二連三錯了好幾道題,都是計算錯誤,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不愿意寫豎式,二是不愿意標注退位點。
前兩天是雙休,我感覺娃的反常可能與在家的狀態有關,于是,便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原來最近母親在家里為了幫助娃進行期末復習,已經陸陸續續讓娃完成了四五張練習卷,前幾張娃做得都不錯,可是到最后一張時,一下子也出現反常狀態,下跌很厲害,對此母親的解釋是:“孩子開始飄了。”
然而,我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我是有數的,她前面幾張練習卷出現高分都是娃的正常表現,孩子因為做得不錯出現一些小興奮也在意料之中,那么為什么最后的練習卷會出現所謂的低級錯誤呢?我認為是孩子的大腦能量不夠所致。
要知道我們做數學題,尤其是三位數加減三位數時,是需要大腦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俗稱“燒腦”,過多的練習一方面已經損耗了不少大腦能量,另一方面又因為多次重復練習讓大腦出現自動屏蔽狀態。因而,孩子此時既沒有能力也不愿意再寫作業了,所以,就用頻頻出錯來發出信號——大腦需要休息了。
所以,我給母親的建議是:1. 別弄得太多,娃會疲勞的;2.作業要求要具體,不能打折扣,比如說退位點要加上去,計算要列豎式。
與家長溝通小故事說完了,這樣的溝通,對我而言幾乎天天都有,雖然每次的具體緣由都不一樣,但無論老師還是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為了孩子。
因此,無論事情大小,保持及時溝通,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逐步達成共識。我想,所謂的“家校合作”應該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而孩子也是這樣密切合作中漸漸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