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老師送禮,老師之間會不會相互告訴(孩子知道家長給老師送禮)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怎么能讓老師“特殊對待”我家孩子?
相信家長都想過這個問題,上學可別被同學欺負,別被同學孤立。
確實,相比于簡單的家庭環境來說,學校這樣的群體交往,常常讓內向的“獨生子女”手足無措。
為了不被老師“區別”對待,很多家長都選擇一些“小手段”,比如逢年過節的“禮物”和“紅包”,有的家長從來不落下。
父母這樣和老師溝通,孩子會受到“特殊關注”,比“送禮”管用
難道“送了禮”,老師就會更負責嗎?其實不然,一位退休的楊老教師分享了他的故事。
楊老師在退休之前,任職于市重點小學,碰到過一位家長,總認為老師對他的孩子,似乎有什么意見。
原因就是楊老師將這位孩子的座位,安排到后面的角落里了,于是這位家長就提著一些禮物,送給老師,可這些禮物都被楊老師拒絕了。
或許在這位家長的眼里,老師總是“偏愛”那些對她有所幫助的學生。
后來楊老師的話卻讓這位家長打消了疑惑,原來是因為,自家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坐到前排。
可見并不是家長“送禮”,老師就會更關注,要不是楊老師主動開口,打消了這位家長的疑慮,家長可能還以為自己送的禮不夠“大”呢!
楊老師還分享了自己的教學經歷,比起送禮,家長和老師能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實在是太重要了。
退休班主任坦言,父母和老師用這幾句話溝通,比“送禮”管用?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最關注的都是孩子的學習,家長在詢問老師,自家孩子學習情況時,不妨將“老師,我家孩子學習不行,咋辦啊?”換成“我家孩子學習不主動,老師有什么建議嗎?”。
既能詢問出孩子的學習情況,又表達了作為父母的態度,讓老師感覺到,教育孩子不是孤軍奮戰,父母和老師的心情一樣,也很關注孩子,
試問:如果家長都不關注,那老師又怎么“對癥下藥”呢?
同樣的,孩子的教育一定不是學校和老師的“單打獨斗”,而是家庭和學校要形成教育合力,要給予老師理解和尊重,在表示支持時,不妨把“老師,孩子全交給你了”換成“我理解老師的苦心,只要是對孩子好,我都支持。”
其次,一些學校活動是家長了解孩子,學校生活的好途徑,積極參加一些這樣的活動,跟老師表明態度:“班級里有家長活動,我都來參加!”
這樣不僅能了解孩子的學習環境,還能讓老師看到自己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將這種“好印象”延伸到孩子身上,自然也就會更重視了。
其實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家長會和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比“送禮”要管用多了,且先不說在相關規定下,老師不能“收禮”,在一些新老師上崗后,有不同的教育風格和模式。
很多新老師都不像家長眼中那么“財迷”,也不沾染之前不好的教師風氣,很多老師都是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把學生當成孩子一樣看待。
而在遇到問題時,大部分的情況都不像是家長想的那樣,老師給孩子“穿小鞋”,老師的做法都是事出有因,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妨多和老師進行溝通,弄清事實,尋求好的解決方式,比自己“胡思亂想”要好多了。
其實,與其家長在想著怎么“走捷徑”,還不如把這些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多關注孩子的動態,學習情況,生活情況,有問題也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這樣家長和老師形成教育合力,都重視孩子的發展,比“送禮”要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