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5年到2021年給孩子讀繪本,讀了近6年,孩子上一年級后開始自己讀書,我就不再給孩子讀了。這之前我讀了很多育兒類教育類的圖書,知道了親子閱讀的重要性,開始進行親子閱讀,剛開始孩子到處跑無法讀,我就觀察他哪段時間能安靜,我找到后就開始了閱讀。那時的我跟打了雞血似的給孩子讀書,我和孩子在讀書的時候都挺享受的。
6年讀下來,我自己讀了近千本繪本(我讀得多,有的孩子不喜歡就沒給孩子讀),給孩子讀了大約7-8百本吧,這里面有三分之一是反復讀了近百遍的?,F在孩子上二年級了,下面說說我觀察到的現象。
1.專注
專注表現為在學校上課和在興趣班上課的時候都會聽講,孩子會跟著老師的節奏來,當然不是百分百的全神貫注,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聽課的。我是從在學校做的練習題看出來的,上興趣班時家長進教室環節看出的。也就是說孩子大部分時間聽老師講課,走神的情況不算太多。
專注還表現在玩沙子、玩玩具時,會1-2小時持續玩,孩子偶爾可以自娛自樂玩一樣東西好幾個小時。
3-4歲的時候,聽我讀書一次聽兩個小時。
說個題外話:
孩子現在玩手機游戲也很專注,好幾個小時不停。手機游戲是另外一個事情,以后慢慢說,這里只簡單說一下。我現在已經不忘想讓孩子多讀書不玩手機游戲啥的,這樣控制都沒用。你期望用親子閱讀養成閱讀習慣,然后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我覺得不現實。你看我給孩子搞親子閱讀跟打了雞血似的去做,6年以后孩子還是愛玩手機游戲。閱讀和手機是不同的兩件事,無法養成一個習慣阻止另一個熱愛。
我基本不限制孩子玩手機游戲,我只觀察和思考,現在經常思考手機游戲到底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暫時我覺得電子產品也有些好處,畢竟未來社會變化超出想象。
孩子玩手機游戲暫時不影響學校里的學習,孩子自己在學校里就能學會,沒有輔導過作業啥的,回家也不太做練習,現在二年級。上到高年級我再觀察他自己學習的速度。
2.增加識字量
孩子經常讀繪本的話,會對大約1千個字有模糊的印象,就算不單獨教識字,上學后識字相對快一點,可能一點就通。
認識字這個事本身意義不大,意義在于孩子通過漢字知道了身邊事物的作用,方便孩子學習身邊事物總結規律,這個是意義。
親子閱讀對將來的語文學習有幫助也是肯定的。
3.影響性格
讀繪本對孩子的性格有影響。舉個例子,《不一樣的卡梅拉》中卡門和卡梅利多是孩子能認知的英雄,英雄的性格勇敢、機智、聰明,孩子讀多了就感受到了。書里面還有人物對比,貝里奧是膽小羞怯的,孩子生來就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可能慕強對象是貝里奧。孩子會向更強的人物學習。
4.提高認知
你想告訴孩子的道理,想讓孩子養成的一些品質,繪本里都有。讀繪本還可以提高認知,比如繪本《七只瞎老鼠》告訴孩子了一種思維方式,就是看待事物要全面,一個側面一個表象不是真相。孩子遇到事情用到了這種思維方式,就算實踐了,知道和做到都有了,知行合一,孩子的認知就提高了,就這么個過程。
敲黑板,劃重點了。
孩子不配合,怎樣開始親子閱讀?
家長遇到的最難的問題是孩子不配合。1歲以前孩子走不穩,行動能力不強,很多時候是坐著的,家長有很多機會開始給孩子讀書。1歲以后孩子到處跑,不配合你讀書,強拽過來肯定不合適,所以得“不聲不響”的引導,“潤物細無聲”或者“老謀深算”的一步一步讓孩子進入書的世界。
針對太調皮太搗蛋的孩子,實操方法:
孩子蹲馬桶的時候跑不了,你拿個小凳子坐在馬桶旁邊讀書。
睡覺前,孩子困了累了跑不動了,你給孩子讀書。
切入孩子的頻道讀書,孩子正喜歡奧特曼,那么讀奧特曼的,你那些名著往后再計劃。
不讀繪本了,玩貼紙書,讀貼紙書上的字,再發展讀其他繪本。
對怎么都不安靜的孩子,最后一招,家長朗讀,做環境的背景音樂,這個方法都有專門課程教這個的,其實沒有技巧,你就自己讀,只要孩子在家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