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的語言技巧(如何和孩子語言溝通促進語言發育)
家庭訓練日記
早晨起來,孩子就在床上很開心地跳,我說:寶貝你醒啦。他嘴里哇啦哇啦說我聽不懂的話。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給他穿衣服時,慢慢地給他輸入“褲子、襪子”等詞匯,語速非常慢。
爸爸陪他在外面,我遠遠看見就喊他,喊了一遍,他就馬上然后我就抱著他了他 ,我說“一一你也親親媽媽”,他在我臉上蹭了蹭,可能他沒有聽懂,但是他知道半天沒有見面和我親熱一下。
下午外出陪他,叫他他立馬就過來了;我讓他把手遞給我,他也可以馬上做到;回到家,嘴巴啦巴拉地拉著我說,手指著奶瓶,表達的意思很明確想喝奶。我說:”想喝奶了吧!水燙要等一下哦!”他也沒有發脾氣。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語言的刻板現象,他無法和人形成溝通,也與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關。
在生活中,媽媽注意緩慢輸入互動詞匯,比如在穿襪子的時候輸入襪子,有觸覺和視覺的刺激,可以讓孩子正確理解“襪子”的含義,這為他以后的語言庫備了一個有意義的詞匯。
在媽媽外出回來,孩子聽見媽媽的聲音,不是“不應,不理”,孩子的“蹦”和“蹭”是對媽媽感情的外露——親密,這和正常孩子一樣的表現,讓媽媽感到欣慰。
孩子要喝奶,他通過手勢“指”,試圖讓家長來理解他,這說明在需求中,孩子有讓別人理解的意愿,但是語言積累和運用方面不太好。
我們建議:
- 1. 在訓練中,要加入有意義的詞匯輸入。
孩子自言自語地說,實際上是一種感情和需求的表達,他渴望與人的溝通,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交流中,要更多地輸入日常詞匯,比如當孩子起床又蹦又跳又自言自語時,告訴他“高興”;孩子有喝奶需求時,引導他說“喝奶”,在孩子發音后,立即給奶瓶強化,這種在孩子所處情景的語言刺激,會讓他把大腦中儲存的語言信息不再雜亂,有利于減少無意義的重復語言。
- 2. 各感官參與讓孩子理解語言
比如我們可以讓拿一塊鐵和一塊海綿,讓孩子摸一摸感覺“鐵硬,海綿軟”。
像這種調動各種感官的參與,讓孩子建立起實物或其性質與詞匯的聯系,也有利于孩子產生主動語言。
- 3.在孩子學習語言中,要由簡單到復雜,讓孩子逐漸接受,不要操之過急;當孩子出現有意義的語言時,要及時給予獎勵。
- 4.在孩子自言自語中,要找到突破口融入孩子的情景,這時的互動效果性比較好,在這種情景中也更容易進行主動語言的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