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最近朋友講了一個“烏龍事件“,說到烏龍,主要指的事件本身發生是出于做媽媽的好心,媽媽本想讓過于調皮、不聽勸告的兒子安靜下來。于是,就發生了有人看到在地鐵上,這位年幼的兒子是躺在媽媽的腳邊,并且手上還系著細繩。
看到這樣的一幕,確實是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不好的情景。這個孩子是不是遇到了壞人?如果孩子身邊的成人是孩子的家長,怎么會允許年幼的孩子這樣被對待?
不過,有的乘客當即是看不下去了,果斷地撥打了報警電話。等到警察到來的時候,孩子的母親還在玩著自己的手機,看到警察的詢問,自己還有些不敢相信。
最終是在跟警察來到了候車處的警務辦公室進行身份核實,才把整件事情搞清楚。做媽媽的想法、初衷是好的,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管教不當而在公共場合里引起其他乘客的不便。
但是,媽媽的做法有些過頭、方法并不得當,很可能并未起到很好地教育子女的作用,反而引起更大的誤會(以為孩子是遇到了壞人或者是受到了虐待),更有可能是給孩子的內心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自卑、反叛、質疑父母的愛等)。
為何孩子就是那么難以溝通?
一、試著多些了解孩子的溝通方式
在我們的平時的育兒過程中,最讓眾多家長苦惱的事情中,當屬和孩子溝通困難是最為頭疼的事情了,甚至就會有不少的家長朋友會將親子溝通作為最棘手的事情。
和孩子之間有溝通問題是蠻正常的情況,一方面是孩子在慢慢地成長,沒有辦法一時間可以領會到父母很多指令、意圖,做出讓人啼笑皆非或者暴跳如雷的事情都是正常。
更多時候,我們作為成人的要想到該從孩子所能接受的溝通方式的角度入手,不能夠一味地以成人的角度、視野去考量、去評價孩子的行為是好壞。
科學如是說:
在這方面也是有科學依據的,有研究表明,對于3歲到7歲的孩子說“你能否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嗎?”,相較于更直白地說“去把你的玩具收拾好”,所得到的結果大不相同。
還有研究表明,孩子在10歲之前往往都無法理解諷刺和反語,所以用這類語言去對話通常也是不起作用的。
像我們平時的育兒過程中,就要有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有針對性地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像過于復雜、命令性的語言就要少說、甚至是不說,轉而用孩子更能接受的語言,效果會更佳。
二、愛和尊重是家庭育兒的良方
1、尊重
育兒書籍《如何養育一個好孩子》的作者、心理學家tomas lickona給出了“尊重”的定義是:“尊敬人或事物原本的內在價值。對待每個人一視同仁。即使是不喜歡的人,也有同等的權利、尊嚴和價值。”
而尊重的黃金法則中,也再次強調了尊重就是像自己所期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一樣地去對待別人。
其實,哪怕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很弱小、更多需要保護和照顧,但是同時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地個體,盡管他還很年幼,對于很多事情的感知能力和反饋能力偏弱,我們做父母的也要用尊重的視角對看待他。
2、愛
愛是最具有力量的人類情感,可以化解很多的不滿、憤恨,將我們從糟糕的情緒中喚醒出來。
那么,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愛的方式就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當然這樣愛的方式要是正面、積極、令彼此愉悅的。
當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取自己的意見,能夠平息糟糕的情緒時,不妨將自己的身體蹲下來和孩子在同一視線高度,表示你在真正地傾聽他。
要知道,在lickona博士那里,會認為好的傾聽就是“愛的表現”。做家長的會感受到,瞬間孩子的情緒有了平穩的跡象,孩子更愿意好好說話、好好表達了。
孩子的教育中,并不是一味地體罰或者批評就能達到促進孩子成長的目的,也需要講究育兒的藝術,巧用些得當的育兒方法,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今日話題:講講您最有成效地育兒方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