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愛磨蹭怎么辦(孩子做事磨蹭怎么辦?可能是因為這4個原因)
導讀:上學了,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身上多出了愛磨蹭拖延的毛病,但是事實上,做事拖拉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家長們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著這種做事拖延的情況。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想要改變兒童做事拖延的習慣并不容易,這讓很多崩潰的家長甚至以為自家孩子身上的拖延、磨蹭是種病。
前不久,李女士帶著兒子去醫院做了智力檢查,而做智力檢查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她覺得孩子做事實在是太磨蹭拖拉了。
“明明十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他偏偏要弄一個小時。幼兒園布置的作業都要寫到半夜十點多,我覺得可能是孩子的智商有問題。”

在經歷一番智力測驗以后,醫生認為孩子的智力水平并沒有問題。醫生對此解釋說,“孩子做事拖拉,很有可能是因為他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事實上,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理性看待。”
在確定兒子的智力水平沒有問題后,李女士也終于松了一口氣,可是,如何糾正孩子拖延愛磨蹭的習慣,這也確實讓她有一些煩惱和頭疼。“孩子剛上幼兒園就已經頻繁遲到了,真不知道以后上學的日子可怎么過!”
01、為什么孩子存在拖延磨蹭的壞習慣?
孩子的行為節奏和成人有著明顯的不同,如果大人們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行為時,那么就會覺得他們身上拖延磨蹭的表現特別明顯。
也就是說,并不是孩子真的愛磨蹭,而是家長們對其要求太高了。比如說對于手部精細動作不是十分靈活的孩子而言,一個簡單的系鞋帶的動作,就有可能會導致他們花費十多分鐘的時間,這并非小家伙們有意拖延,而是自身的能力技能有限。
孩子的大腦皮質層尚處于不斷完善發育的過程中,這時的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表現較為欠缺。對于環境刺激較為敏感,也使得他們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當小家伙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時,自然也就會影響到做事效率。
有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保持專注的時間僅僅在20分鐘左右,專注力不足使得他們對于需要長時間完成的任務目標會出現明顯的“拖延”。
生活經驗不足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小家伙們的做事效率,同時,加上缺乏足夠的練習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這就使得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目標任務要求。家長們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得他們很少擁有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這也就導致拖延癥的出現。
02、學會這三招,愛拖延的習慣會有明顯的干預效果
做事磨蹭的習慣降低了孩子們的行為效率,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與他人同樣的任務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增加他們的身體疲憊感。
幼兒保持專注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被拖拉磨蹭過度消耗了專注力的話,那么,這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第一:適當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有一定的好勝心產生,這也使得它們身上的競爭感變得更加強烈,如果家長們能夠對此給予利用的話,那么相信這更加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身上的做事效率。適當地通過比賽的形式來調動小家伙們的行動積極性,這會更加有助于拖延磨蹭的習慣的改善。
第二: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應該給予小家伙們更多自己動手的機會,這樣才更加有助于他們能力技能的提升,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
大人代勞的方式,雖然可以提升做事效率,并且為他們帶來一定的便利,但是卻有可能會限制他們身上自理能力的發展。正所謂熟能生巧,多次鍛煉更加有助于技能提升。
第三:耐心地鼓勵
父母焦急地催促只會讓孩子更加緊張,這反而影響到了做事效率,這就很容易導致越催越慢的情況發生。當幼兒身上的技能經驗沒有得到增長的時候,父母的催促并不能夠起到積極又明顯的效果。
相比較而言,家長耐心地鼓勵更加能夠讓孩子對于完成任務充滿信心,更加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正向的刺激反饋。
碎碎念:
家長們有必要正確看待孩子身上的拖延反應,了解其真正的心理誘因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如果孩子并非主觀上的刻意拖延,而是客觀的能力不足的話,那么豐富孩子的生活技能便可以有效地改善拖延的情況發生。如果這是基于主觀上的懶惰而故意為之的話,那么家長們就需要盡早地給予觀念上的糾正。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