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歲孩子非常不聽話怎么辦(6歲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推薦一本育兒書籍,叫做《給孩子立規矩》。 這本書的作者布雷澤爾頓教授,是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學領域的重量級學者,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他的育兒理論,已經陪伴了好幾代美國父母,幫他們享受育兒的樂趣。 這本書以孩子的年齡為軸,為你剖析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規矩,教你如何有策略地給孩子立規矩。 首先我們重點來看,為什么要立規矩這件事?幾歲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最合適? 知道了幾歲應該給孩子立規矩,那么怎么才能給孩子立規矩呢?第二部分我們就來看一下給孩子立規矩的步驟。 不過,立規矩這事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最后一部分我們就來看一下給孩子立規矩能長久堅持下去的小技巧。 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為什么要立規矩這件事?幾歲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最合適? 我們回憶下,自己在管教孩子時,是不是內心都會掙扎。自己的童年就不喜歡那么多規矩,不開心,現在我又讓寶寶不快樂了,我這樣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好像,給孩子立規矩,和讓孩子開心快樂,天生是對立的。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在這本書里,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育兒的真相:讓父母和孩子在所有時候都是快樂的,這個目標不僅不現實,還會干擾孩子學習其他更重要的技能。 舉個例子: 媽媽帶著孩子去商場玩,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車。但是家里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而且商場的價格比網購要貴不少。所以,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今天先不買,等過兩天媽媽幫你在網上買回來,好嗎?」 孩子一聽就不干了,立馬站在店里開始哭鬧,非要現在就買。媽媽沒有辦法,只好嘴上說著下不為例,還是掏錢買下了玩具。 最后,孩子得到了滿足,他是很高興。但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好嗎? 我們講,孩子在出生后,渴了、餓了各種需求基本都會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 但是當孩子長大一些了,我們就需要讓他慢慢明白,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也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立刻滿足。孩子需要學會等待,學會為了長遠利益,克服當前的困境。 這樣,他長大后,才會更自律;遇到困難和挑戰,也更愿意放棄一時的輕視,先去做些不那么快樂,甚至痛苦的事情,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作者在書中說道,我們育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一點點培養他們強大的內心。 很明顯,這位媽媽有些沒原則,沒有立好規矩。 那么,自律的習慣是怎么養成的呢? 書中指出,自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并在十幾年的育兒實踐中,不斷堅持、重復。 這樣父母的引導,才能慢慢演化成孩子自己的規則,最終實現孩子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中國有句古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現在來看,規矩也是幫助孩子形成自律品質的重要力量。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給孩子立規矩的重要性。那么,從幾歲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比較合適? 按照作者的觀點,從寶寶七八月開始,我們的規矩就要派上用場了,根本不用等到幾歲才開始。 為什么七八個月是開始立規矩的起點呢?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寶寶七八個月大之前,過多地抱著嬰兒,有求必應,并不會把他寵壞。但當孩子到了差不多八個月大的時候,按正常發展速度,孩子就會清晰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不該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當七八個月的寶寶爬向廚房的時候,他會停下來看媽媽一眼,如果媽媽再向他招手,跟他說快回來,寶寶會更快地爬向被禁止的方向。仿佛他在確認,大人會不會沖過去追他。
當然,這個月齡的寶寶并不是故意在和父母對著干,他只是通過不斷試探,來學習什么是限制,什么是界限。這個時候,家長們除了滿足嬰兒的需求,還得限制孩子的欲望,并保護他免受傷害。立規矩就這么開始了。 這就是我們分享的第一部分,我們了解到,育兒的終極目標是幫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培養他強大的內心。這個過程不會一直那么快樂,但是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按照作者的育兒理論,從孩子七八個月起,父母就要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了。 大道理都懂,但立規矩這事,真正執行起來,很多父母還是頭疼。誰也不想天天和孩子干仗,讓家里變成戰場。那么,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三步法。其實,作者是分成五步來講的,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應用,我們把它合成三步。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不當行為,并有效地制止。 我們舉個好理解的例子: 我認識一個媽媽,兒子快 3 歲了,他每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的時候,總喜歡搶人家玩具,要是搶不過,還會動手打人。為此,好多家長都來告過狀,她真的很認真對待這件事,每次兒子闖禍之后,她都會對孩子是又罵、又罰站。 可每次都是,當下孩子知道錯了,說以后不會再打人了,但過不了多久,孩子就好了傷疤忘了疼,還是搶別人的東西,打人。 那到底該怎么辦呢?作者在這里建議,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除了有效的制止,還需要用心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回到案例當中,這個媽媽雖然做了懲罰孩子,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不能打人,但她忽略了,作為一個即將 3 歲的孩子,他的身體發育情況遠超同齡孩子,但語言能力稍稍弱了一些,他還沒辦法清晰、順暢地說清楚自己的需求,只好用武力去解決問題。 按照作者的觀點,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動機。
媽媽可以先安慰下孩子,等到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被關心后,愿意表達出自己的難處,再給他一些明確的建議。 比如教他耐心等待,先去玩下別的玩具,或者教他如何明確表達想玩、或者不想分享的意愿。 聽到這里,你有沒有發現,作者在告訴大家如何制止不當行為時,并沒有關心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熊孩子,相比速度,他更在乎的是,父母得先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再進行安慰,最后才是引導他改變不當行為。
所以,立規矩并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讓自己的行為更有邊界感,未來更優秀。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立規矩的第二步:平等真誠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就是說,當孩子做錯事情,不是教訓孩子,而是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而是跟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 那么具體要溝通什么內容呢? 家長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清晰地知道,哪些行為是不當的,可能會帶來什么后果,以后怎樣做可以避免。 當然了,既然是平等的溝通,就不只是家長自己表達想法,孩子也應該有機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