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你吃完水果就去寫作業,媽媽去做晚飯。”媽媽接了女兒回家,給她切了水果,叮囑了幾句。
鑒于孩子寫作業比較拖拉,媽媽每天都要叮囑她,抓緊時間寫作業。
半個小時過去了,媽媽做好了飯,喊依依吃飯。當媽媽來到女兒的房間,依依并未在書桌前寫作業,而是在玩玩具。
“依依,作業寫了多少了?”就知道這孩子不會老老實實地寫作業,媽媽不由嘆了口氣。
“沒寫多少。”依依小聲說。
“那到底寫了多少呢?讓媽媽看看。”媽媽說完拿過依依的作業本。
這一看不要緊,依依半小時只寫了幾個字。
“這就是你寫的作業,半個小時就寫了三個字?”媽媽不由得提高了聲量。
依依低著頭不敢看媽媽。
“以這樣的速度,你晚上準備寫到幾點呢?”媽媽的火氣上來了,這樣的情景幾乎天天上演,媽媽很難讓自己不生氣。
作為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半小時寫三個字,這速度,哪位父母見了都會火冒三丈吧。
不過,發火前,父母們反思過沒有,孩子為什么會這么磨蹭呢?
最直接的道理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十個孩子九個慢,孩子們在學齡前,尤其是5歲之前,還沒有時間意識,所以他們沒有時間觀念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做事情磨蹭,拖拉,收拾書包慢吞吞、穿衣服慢吞吞,一點也不著急。
我有位朋友說,她兒子9歲了,早晨,穿衣服加洗漱要用半小時,再花20分鐘吃飯,她在旁邊急得不行,兒子卻云淡風輕,不急不慢地洗漱、吃飯,很多時候,她不得不連催帶吼,急匆匆地拉著兒子去學校。
除此之外,孩子做事情慢,還有其他原因。
第一,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比較短,這就導致,他在做一件事情時,注意力會被其他事物吸引,從而轉向另一件事。
比如,孩子在穿衣服時,看到床上有本書,他會停下來拿起書看,而忘了穿衣服。
第二,沒有計劃性
孩子做事情往往很隨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計劃性,這樣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所吸引。
即使父母幫他制定了計劃,規定他什么時間要做什么事,孩子也往往做不到。
第三,未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的孩子做事時一心二用,周圍一有動靜,孩子馬上會被吸引。
比如,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寫作業,父母在客廳談話,孩子時不時插個嘴,和父母說幾句。
或者,即使家里很安靜,孩子也會沒事找點事,不能專注于當前所做的事。
孩子做事慢的原因有很多,沒有時間觀念就是其中之一。當孩子缺少時間觀念時,也就沒有緊張感。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做事慢的行為,最好從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入手。
方法其實也有不少,比如,有的父母會給孩子買沙漏,5分鐘、10分鐘、或者30分鐘的沙漏,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從而培養時間觀念。
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設定小目標法: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比較短,父母可以給孩子設定小目標,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做某事。
比如,語文作業分三項,父母可以建議孩子用5分鐘來復習課文,用20分鐘來寫生字,最后用10分鐘來做小練習。每做完一項,可以允許孩子休息幾分鐘,而不是讓孩子做完全部才可以休息。
這樣,每完成一項小目標,孩子既有了成就感,也不會覺得時間太長,坐不住。
比如,老師留了15道計算題,可以建議孩子每寫完5道小題,就休息一小會兒,然后再繼續寫下面的題。
先做重要的事:成年人做事大多能區分輕重緩急,這點也可以從小教給孩子。
比如,早晨起床后,孩子只洗了臉卻不想刷牙,父母要告訴他,刷牙是重要的事,并要求他在兩三分鐘內刷完牙。
通過這樣的小小訓練,漸漸讓孩子意識到,事情有輕重之分,對于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優先安排。
這樣,孩子做事時就會有緊迫感,也會感覺到時間的流逝了。
制定規則并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也是如此。
拿起床這件事來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幾點起床,穿衣服用幾分鐘,洗漱、吃飯用幾分鐘。如果在一件事情上超時了,就自動進入下一件事情。
比如,規定晚上九點半熄燈睡覺,這樣孩子才可以聽故事。如果到了規定時間孩子還沒有做好睡前準備,那就不能聽故事了。
當然,個別的孩子,在父母用遍各種方法后,做事依舊慢吞吞,時間觀念依舊不強,父母急得不行孩子卻淡定得很,這時候該怎么辦呢?
可能孩子天生自帶鈍感力,這就需要父母更有耐心一些,給孩子多些時間,讓他體內的小宇宙慢慢蘇醒。
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孩子四年級了,依舊做事慢悠悠,她想盡了辦法,好好說過,也吼過,但孩子就是慢。
朋友勸自己放平心態,讓孩子自己掌握節奏,自己承擔因為慢而導致的后果。事實證明,孩子雖然做事慢,但很細心,學習成績并不差。
小朋友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慢,父母除了要幫助他們培養時間觀念,更要有耐心,有方法,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否則,不僅達不到原本的目的,還會讓親子關系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