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練啥啥不會,是腦子笨嗎嗎(兒童腦子笨,教什么都不會)
不一定!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不止一位家長和我說過自己孩子的孩子在體育上完全沒有天賦,拋開跑快跳高這些情況不說,常見體育項目興趣學習的結果讓人一言難盡:同一批學的孩子已經開始在運動場上開心的玩耍甚至有精彩表現時,自家的孩子還處于初學者的起步階段。父母們暗自著急,卻又不敢多說:孩子自己也知道學的慢,自信心不足,數次說要放棄,再多說幾句,孩子的自信心不就完全被按在地上摩擦了?!
大部分家長認為是孩子自己是沒有體育天賦,才會學不會;有些家長認為是教練的水平問題,對自己的孩子沒有盡到因材施教的職責。是這樣嗎?
先說說小部分家長認為的教練問題。
教練的能力和態度確實是個重要影響因素。
是不是教練水平不行?實話實話,能力不是原因。
比如說常見的各種球類學習,小學的體育老師和國家隊的教練并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基于項目本身的技戰術教學,區別在于在于不同段位的施教方向不同。
至于我們看見的小學生和國家隊水平存在的表現天壤之別,內在原因有許多,就不細說了。一個最重要的區別是一個是普及性的入門培養,一個是尖子里拔尖子的提高培養。
當然了,家長們所需要的也就是入門,可自己的孩子就是在門口晃悠著進不了門,著急并擔心著!
說過了教練問題,再回頭看大部分家長認為的天賦原因。
運動天賦是指同樣的訓練時間和環境中,能夠快速脫穎而出的能力。對于大部分只是希望掌握運動技能而不是為了長期發展的家庭而言,天賦這個寶貴能力其實離我們很遠,我們并不需要擔心這個原因。
那么是不是家長最恐懼的擔心:笨?!不是!!!
孩子在體育運動上的學習能力看著差,要尋求多方面的原因。
興趣是孩子最大的學習動力,然而不同的孩子興趣點可不同。
興趣可以分為兩大類:動的和靜的。
動的多和運動有關。雖然說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總有喜歡靜靜待著觀察或思索世界的孩子。對好動的孩子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喜歡按照自定的規則自由去動完全不愿意被束縛在規則之下;有的喜歡在規則的約束下與小伙伴共同的玩耍;有的動起來忘乎所以可以一直堅持;有的一會就換個方式喜歡不斷變化……
靜的孩子容易讓父母更擔心。盡管靜也有不同的類型:邏輯思維型、規律總結型、天馬行空型……,但在安靜的表面下家長并不知道孩子內心世界的豐富,反而容易往某些特殊情況去考慮。
肢體支配能力是運動學習的基礎,不同的運動需要不同的支配能力。
我們需要了解下體育技能的學習需要哪些人體能力。
每一項特定的運動項目都有其獨特的動作結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聚焦在動作特征上,但忽視了支配能力的前提是身體有這個能力:所有的運動都是由神經系統統籌發起的,由運動系統配合完成的閉合過程。
孩子處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階段,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本來就存在自身的不足、配合上的不足,而每個孩子的表現又各不相同,有的現階段完善一些,有的現階段落后一些,各種各樣的原因綜合起來,也會是導致孩子在體育上的學習優異或落后。
觀察模仿及辨析能力。
教練的演示,孩子的模仿,在實戰中的具體運用,這也是體育技能學習需要的重要能力,而且屬于智力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家長最擔心的笨的表現。
這種能力在兒童時期的區別很大,也是影響學習(不僅僅是體育)最關鍵的因素。而這個因素和智力的關系很復雜,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也可以表現出關系很遠。
這是一個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個體差異性,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差異性。
注重運動表現而忽視運動效果。
絕大部分家長讓孩子開始學習某項運動的出發點并不清晰:鍛煉身體、消耗精力、學習技能和規則、發掘天賦等。然而運動項目種類太多了,家長無所辨別,只能隨眾或考慮便利性。孩子們多了,彼此的差別就體現出來了。
運動技能的表現能力是對體育學習結果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也成了家長追逐的目標。而對于某些內心要強的孩子而言,落后的運動技能掌握水平反而是加大他們抵觸學習的重要原因:不學不練就不會丟人。
而關于技能水平,只能說一山更比一山高,追求沒有終點。
上述這些原因都可能是影響孩子體育技能掌握效果的原因,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但共同點就是某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的結合導致運動技能的學習陷入起步階段后遲遲不能深入甚至進不了起步階段。
在體育的興趣學習中,出現練啥啥不會情況的孩子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其實表現為學的慢。而這些孩子的家長的焦慮隨著學業的增多,孩子的長大后就慢慢淡薄了。
但家長沒有意識到的是,在體育學習中練啥啥不會的孩子其實暴露出了兩個重要的信息點:
軀體能力的短板、心理方面的不足,我們可以稱為有心無力或有力無心。
軀體方面的問題大同小異,是某個能力的短板限制了人體整體的能力表現。
心理則是興趣點和觀察-模仿-辨析的綜合,但更深入一些:對外界信息的收集和處理。
更直白的說法就是:對教練示范的觀察、對教練口令的理解和執行、對競爭和協作關系的認識和處理等體育學習的關鍵點中存在不足,即觀察力、注意力、理解力、執行力等能力的偏差。而這種不足又會影響孩子自信、果斷、堅持等性格素質的進一步發展。
只有少部分家長對此比較在意,因為大部分家長要不將體育視為音體美之一的興趣、愛好,歸于特長范疇;要不根本就沒有注意過引導或孩子在體育運動方面的發展,要不是體育在升學中的分數問題,根本就覺得無所謂(目前的體育課在教育領域的改革就是沖著這批家長的)。
盡管體育課變成體育和健康課已經許多年,實際上99.99%家長都沒有將體育和健康之間的聯系認識透徹,這也不怪家長,因為教育的主管部門做的并不到位:體育變成了應試教育之一。而社會上諸多機構的關注點或在于娛樂或在于競賽,健康只是掛在口頭的羊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