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5歲的兒子竟然會說“WOCAO”了,一玩到開心的時候他就會蹦出這兩個字。
我第一次聽見時還不太確信:畢竟大家都是生氣的時候才發出這樣的聲音,而他是高興的時候這樣說,所以我沒敢妄下判斷,背地里可是留心了這件事。
直到我又有兩次很清楚地聽他這樣說,我確定——我兒子,他竟然學會說臟話了!
說臟話可不是件好事。
我立刻腦補畫面:如果在幼兒園,老師發現他說臟話,會不會認為他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而對他不好?小朋友會不會因為他說臟話而孤立他?長大后,他喜歡的女孩會不會因為他說臟話而討厭他?
不行,必須改掉這個壞毛病!
咋辦呀?
要想治病,找到病因是關鍵。
首先我要溯源——搞清楚他是從哪里學到的。
肯定不是跟我學的,因為平時我從來不說這兩個字;可能是在幼兒園跟某個小朋友學的;還有可能跟孩子他爹學的,畢竟他比我要粗俗得多。
我認為:如果兒子一說臟話,我就憤怒地制止他,他可能會覺得很好玩,更加深了對這個詞的印象。育兒書上說過,“負面關注”也是關注。所以,我不能對他說臟話這件事反應過于激烈。所以,我決定采取:
1、“無視法”
先按兵不動。當他說“WOCAO”的時候,我使勁忍住想制止他的欲望,假裝什么也沒聽見。
我以為過一段時間他可能就會忘記了這兩個字。
我的弟媳婦提醒我:“注意點,你兒子開始說臟話了”。
我又忍住了她們異樣的眼光,也沒采取措施。
可是,兩三天之后,我發現,這招根本不好使。兒子不但沒有忘記這兩個字,而且用得愈發歡氣。在廣場上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尤其是玩到開心處,嘴里不時會冒出這兩個字。
幸好孩子們都還小,聽不清楚也聽不懂。但我聽到后臉還是有點發燒:萬一人家家長聽到了呢?會不會中下壞印象?會不會不讓自己的孩子跟他玩了?
2、“替代法”有一點用
我又想出一招——“替代法”,我把他扯到一邊,教他:“如果你玩得很開心,你可以說‘哇塞’!
他答應得很爽快,但改正的并不快。我時刻跟在他身后,發覺他要說出“WOCAO”的時候,在一邊先發出“哇塞”的呼聲,引導他用這樣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心情。
兩天后,我發現他時不時地還在說:“WOCAO”。
這時,他的姥姥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且肯定地說:“是跟他爸爸學的。”我沒敢吱聲:找了一個會說臟話的女婿是自己的錯,這個好像不關孩子的事。
3、終于找到病因
某天晚上,兒子又打開他的愛奇藝小視頻觀看他喜歡的俄羅斯方塊小游戲,我拿起臟衣服想趕緊趁這15分鐘的時間去泡上衣服。我的腿剛要邁出臥室的時候,突然聽見游戲解說員連續說了幾遍“WOCAO”。
咦?我立刻放下手里的臟衣服,趴在電腦上跟兒子一起看俄羅斯方塊。這下,終于讓我找到兒子從哪里學到的了:原來這個解說員每到興奮的時候都會帶上一句“WOCAO”,旁邊看的手舞足蹈的兒子豈能不跟著學?
好吧,我當機立斷,不讓兒子再看這個人發布的視頻,讓他選擇同類的其他視頻。
切斷“傳染源”兒子就立刻不說“WOCAO”了嗎?
并沒有那么簡單。
從我的種種反應中,他可能體會到了這兩個字的力量,反而更加猖狂了。
4、簡單粗暴的方法太有效了
最后,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有天我心情不是很爽,當他的嘴里又蹦出“WOCAO”的時候,我假裝惡狠狠地說:“你再說那兩個字,我就擰你的肉肉。”作勢去擰他的大腿。
他笑著跑開了。
這招我只用了幾次,也就兩三天的時間,兒子竟然神奇地再也不說那兩個字了。
而且,他還把這招用在了我的身上。
5、我才是那個不正的上梁
我接他放學后開車載他回家,坐在后座上的兒子突然嚴肅警告我:“你不許說那兩個字!”
咦,我說啥了?
“就是那兩個字!”
哦,原來我被旁邊的司機氣到,說了句“我靠”。
經過兒子的提示,我才發覺:原來自己經常說“我靠”;原來,我才是那個“傳染源”。
如果不是兒子提出來,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每天能夠說那么多遍臟話。
而且,我經過認真回想,其實兒子他爹幾乎沒說過這兩個字,他說的是另外的句式。
我在兒子的監督下,也要將“我靠”從我的詞典里面刪去。
這搞得我經常把“我”字出口了又把后面那個字咽下去。媽呀,脫口就要出來的強烈情緒被生生咽下去的滋味不太好受啊!
兒子改正的非常徹底,很久不說那兩個字了。
而我到現在我還改正得不太徹底。
兒子順便還揪出了一位說臟話的家庭成員:他的非常文靜的姐姐。
姐姐說起“我靠”來非常之自然和熟練,并且口氣與我非常之像。不是兒子提示我還沒覺察到。
唉,原來我就是那個不正的上梁啊,怪不得下梁歪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