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延 家長應該怎么辦(小孩做事拖延怎么開導)
一、你家有沒有三心二意、磨蹭拖延的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做事情總是三心二意, 不論是在吃飯的時候,還是穿衣服的時候,心里啊都一直想著玩,磨磨蹭蹭的,很多時候家長都急壞了,但是孩子呢是一點兒都不著急。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案例:
就像之前有位媽媽來找我咨詢,她的兒子冬冬,4歲8個月了。平時做事情很拖拉,吃飯時候,只要不盯著他,他就會玩起來忘記吃飯,而且還玩得很興奮,小手里擺弄著勺子,小嘴里還一直嘟囔著。而且不僅是吃飯,穿衣服準備出門時候也是這樣,總是邊穿衣服邊玩。眼看上幼兒園就快遲到了,孩子一點兒都不著急,還是慢慢穿鞋。
一般這個時候呢,很多家長就會開始催孩子了:“別玩了,趕緊把飯吃了”;“快點兒把鞋穿上,上幼兒園要遲到了”等等。但是,我想很多家長也都發現了,您每次都這樣催孩子,但是孩子就是不改,第二天吃飯穿衣服的時候照樣磨磨蹭蹭,邊做邊玩。
二、那么想要改善這樣的情況,首先您得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有4個常見的原因:
1、玩是孩子的天性,也就是說,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玩才是他自己的事情。
而像穿衣服、吃飯、上幼兒園等等,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里,屬于他的事情,就是玩,沒有目的沒有任務的玩,才是真正吸引他的,讓他產生興奮快樂感覺的。而其他的事情,就都是大人“強加”和“要求”的任務,孩子會覺得:為什么要自己穿衣服啊,為什么要自己吃飯啊,為什么要上幼兒園啊……我穿了吃了你們就高興,我都是幫你們吃,幫你們穿呢,這就是孩子的理解。
2、父母替代,容易造成孩子不能自主做事。
相信在很多家里都是這樣的,孩子動作慢,穿衣服磨蹭拖拉,父母著急了,就直接幫孩子穿上;孩子吃飯慢慢吞吞,半天吃不完,家長一著急呢,就給孩子喂上了。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家長追在孩子身邊喂飯喂水給穿衣服。家長這種做法呢,就更讓孩子覺得這些都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大人應該來照顧他的事情。
案例:之前有一個小女孩跟我說:“夏老師,我爸爸不好,爸爸沒照顧好我,我口渴了,他都不知道給我拿水喝。” 我問孩子:“那爸爸怎么知道你什么時候渴了餓了啊,這不是你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嗎?” 孩子說:“那我姥姥和媽媽就知道我什么時候渴啊,爸爸就不知道。”
看,這就是父母給孩子照顧的太好了,照顧的啊,這個孩子覺得渴了喝水這件事情都該由別人負責了。 這樣的一種替代,就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做事的練習機會,也就不能發展出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負責的能力了。
3、往往孩子拖拉,很可能是因為有個急躁的家長。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我們家那孩子啊,真是個慢性子,做什么都慢。而我呢就會說:我猜你們家一定有個急性子的家長。家長一般都回答:是啊,他爸就好急,或者說:是啊,我就是個急脾氣。
急躁的父母,容易看到孩子的“慢”,我經常看到家長催促孩子“快點快點”,然后說孩子好慢。可是我參照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標準來看,那個孩子并不慢,所以,快慢其實也是個主觀標準。
更糟糕的是:急躁的父母,會造成孩子越來越慢,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急躁的父母覺得孩子自然應該做好這些事情,而且要做的快,當父母要求快的時候,孩子就委屈了,為什么要幫你們做這些事情,耽誤我玩我喜歡的事情,浪費時間……孩子心里不想做,可是又害怕父母批評,于是啊就開始拖延,磨蹭,邊做邊玩,這是孩子對父母的消極抵抗,長期這樣呢,孩子就養成了邊做邊玩的壞習慣。
同時,當父母一直在催促快快快的時候呢,反而激活了孩子的下腦功能,也就是說,會讓孩子處于焦慮緊張的狀態中,導致注意力更加不集中,或者導致孩子需要轉移注意力,用玩來緩解內心焦慮緊張的情緒。
4、孩子生理神經系統的自控力發展不足。
如果說,您排除了我剛剛說的這三種原因,據您的觀察呢,孩子知道穿衣服吃飯這些事情都是他該自己做的,也沒有對抗情緒和緊張焦慮,但孩子就是做不到專心。那就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前庭過濾功能發展不足,或者神經系統興奮度高而抑制能力不足造成的。
家長可能對“前庭過濾功能”、“神經系統抑制能力”這幾個概念比較陌生,這部分知識呢,我會在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的那節課中詳細來講。
您在這節課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因為生理發育能力不足,才導致無法過濾掉他感興趣的玩具的吸引,神經系統處于對玩具的興奮狀態而不能抑制。孩子雖然知道該好好吃飯,但由于神經系統處于興奮中,沒有足夠的自控力去完成專心吃飯這件事。
所以,當您再看見孩子邊吃邊玩的時候,先消消氣,因為孩子并不是明知故犯,或者說故意跟您對著干,而是孩子真的做不到。在之后的課程中,我會詳細教給您解決的方法。
好,孩子總是邊吃飯邊玩,磨磨蹭蹭的4個常見原因我講完了。
三、如何才能讓孩子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您要牢記3個要點。
1、明確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并且告知孩子。
在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呢,父母都要去用心觀察,看看哪些事情孩子已經有能力自己去做了,或者家長稍微幫助一下,孩子就可以自己做到了,家長要把這些列出來。
比如說,我們從孩子的生理發育基礎來看,孩子的五指可以靈活分化了,可以做捏、撿的動作,可以比OK、剪刀手的手勢了等等。那其實就說明,他有可以自己穿鞋,自己吃飯的能力了。
家長需要先明確,孩子的能力可以做哪些事情,然后就要來告訴孩子:“寶貝你的小手已經很有力氣很靈活了,所以穿你自己的鞋子這件事情呢,你已經有能力自己做了,也需要你自己來做了,媽媽相信你能做的特別好。”
2、不要去替代,等待孩子慢慢自己做。
家長需要將所謂的孩子動作快慢,以及任何標準都放一邊,從現在開始,家長先去列一個計劃,您希望孩子形成哪些自我能力,然后,設立一些規則,先堅持讓孩子做到,然后再要求快慢。
比如說:家長想培養孩子專心吃飯,那么家里需要先確定好吃飯的時間,大家都要在這個時間段內吃完。當孩子吃得慢的時候,吃的滿桌子都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避免替代,不可以去喂飯,到時間呢就真的要將飯菜都收起來。
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可能真的沒有吃飽飯,家長要忍得住一點點心疼,當孩子哭著鬧著要吃零食的時候呢,家長需要告訴他:
“媽媽知道你現在餓了是不是,媽媽有點心疼你,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家里的規則就是要在吃飯的時間段內吃完,不然就得餓肚子了。那你知道為什么你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么,是因為啊,你吃飯的時候玩勺子了,就忘了吃飯了。那媽媽來幫助你,以后你再玩勺子的時候,媽媽就提醒你,這樣你就能吃完,不會餓肚子了好不好?”
然后您再去抱抱孩子,給他情感上的安撫,但是要記得哦,一定不能替代喂飯,不能給吃零食。要溫和的堅持,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
3、運用“外化”和“物化”的方式提醒孩子。
家長們需要知道,提醒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做出一些改變,而不是批評和否定孩子。您可以試試用“積極催眠教養法”中外化的方法去提醒孩子。外化的意義就在于: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不等于問題,您要相信孩子對問題有自控力。
家長可以將孩子的一個問題外化到一個有類似特征的動物上,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物化”。這樣做,減少了孩子對自己問題的壓力,從而沒有那么強的抵觸情緒。當家長將問題外化的時候,孩子就站到了問題的對面,就能有力量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了。
比如說,當孩子做事情分心,磨磨蹭蹭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寶貝你知道么,每個人啊都有磨蹭拖拉的時候,是不是有點像有只小烏龜,或者像有只小蝴蝶,讓我們分心啦,那這樣,以后每次媽媽看到你有只小烏龜過來的時候,媽媽就提醒你,你就知道你的小烏龜出現了,你就要讓他走開了。”
家長需要像剛剛我說的這樣,先跟孩子一起,將一些需要改變的問題“外化”和“物化”出來,然后跟孩子一起來討論“小蝴蝶來了,你有什么好辦法呢?” “小烏龜來了,你打算讓它怎么走開?”
用這樣的方式去提醒孩子,孩子就能比較容易接受,也才能比較愿意去改變。而且,這樣呢,是孩子自己在面對他的問題,長期堅持,孩子就能形成他的自控力。
四、小結:
培養孩子專心做事情的3個要點都講完了,我們來復習一下吧。
第一個要點:明確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并且告知孩子。
第二個要點就是:家長不要去替代,等待孩子慢慢自己做。
第三個要點呢是:運用“外化”和“物化”的方式去提醒孩子。
最后,感謝您用心學習這一節課。針對孩子總是邊做事情邊玩的情況,家長可以試試我講的這些方法,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請家長們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您要相信孩子,并且允許孩子有一個改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