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不像孩子,很可能是因為大人不像個大人。
著名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說:
“每個叛逆孩子的背后,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無論什么時候,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要思考自己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這里的“父”不單單指父親,也包含母親,甚至是監護人,爺爺奶奶等。
有一個叛逆期的少年,沉迷于網絡世界,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去網吧,父親便悄悄跟隨在他身后,看著孩子玩游戲,父親一言不發,在他背后默默站了10分鐘。
第二天早上,兒子準備去上學,父親對他子說:“兒子,縫紉機上有一封信,你帶著?!?/p>
父親在信中寫道:兒子,爸爸昨天去網吧了,看到你打游戲,知道你在同學們面前要面子,沒敢打擾你。我回來一整夜都沒有合眼,腦袋里全是你小時候的樣子。不知道小時候聽話的那個兒子哪里去了。
你的班主任打算放棄你倆,你媽也說聽天由命吧,但我是你爸,我養的兒子,我心里清楚,你只不過是迷路了,爸一定把你領回家……
兒子看完信,早已淚流滿面,他自責不已,扇了自己幾個耳光……
父親面對孩子的問題,不知所措,但他知道,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引導孩子回到正確的方向。他沒有破罐破摔,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失去信心,他只是對孩子表達關愛、理解和尊重。
有時候,父母所學的方法和技巧之所以總是失靈,是因為不夠真誠。就像有個青春期孩子對他的媽媽惡狠狠地說道:
“別給我來這一套,說一套做一套,虛偽!”
是否真心誠意,孩子真的能感受到!
在《父母手記:101個教育孩子的故事》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賴特17歲那年的一個早上,父親要賴特開車送他到20英里之外的一個地方。那時賴特剛學會開車,就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賴特開車把父親送到目的地,約定下午3點再來接他,然后就去看電影了。等最后一部電影結束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了。賴特遲到了整整兩個小時!
當賴特把車開到預先約定的地點時,父親正坐在一個角落里耐心等待。賴特心里暗想,父親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電影,一定會非常生氣。
賴特先是向父親道歉,然后撒謊說,他本想早些過來的,但是車子出了一些問題,需要修理,維修站的工人們花了2個小時的時間才修好。
父親聽后看了他一眼,那是賴特永遠不會忘記的眼神。
“賴特,你認為必須對我撒謊嗎?我感到很失望?!备赣H說。
“哦,你說什么呀?我說的全是實話。”賴特爭辯道。父親又一次看了他一眼,“當你沒有按預約時間到達時,我就打電話給維修站,問車子是否出了問題,他們告訴我你沒有去。所以,我知道車子根本沒有問題。”
一陣羞愧感頓時襲遍賴特的全身,他無可奈何地承認了看電影的事實。父親專心地聽著,悲傷掠過他的臉龐:“我很生氣,不是生你的氣,而是生我自己的氣。我覺得作為一個父親我很失敗,因為你認為必須對我說謊,我養了一個甚至不能跟父親說真話的兒子。我現在要步行回家,對我這些年來做錯的一些事情好好反省?!?/p>
賴特的道歉,以及他后來說的所有的話都是徒勞的。
父親開始沿著塵土飛揚的道路行走,賴特迅速地跳到車上緊跟著父親,希望父親可以回心轉意停下來。賴特一路上都在懺悔,告訴父親他是多么難過和抱歉,但是父親根本不予理睬,獨自一人默默地走著、沉默著、思索著,臉上寫滿了痛苦。
整整20英里的路程,賴特一直跟著父親,時速大約為每小時4英里。
20英里的路程里,看著父親遭受肉體和情感上的雙重折磨,這是賴特生命中最令人難過和痛苦的經歷。然而,它同樣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賴特再也沒有對父親說過謊。
孩子遲到了整整兩個小時,父親看到孩子第一眼并沒有生氣發火,知道孩子撒謊之后,他依舊沒有氣急敗壞,而是傷心不已,他覺得,孩子之所以對自己撒謊,是自己作為父親沒有做好,甚至是在過去做錯了一些事情,才導致自己的兒子不愿跟父親說真話。
父親把所有問題往自己的身上攬,并且懲罰自己,這比直接懲罰孩子更能讓孩子幡然醒悟,感受更深刻。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犯錯,便對孩子實施一系列的負強化管教方式,如發火、批評、責備、懲罰、打罵、訓斥等。結果只有兩種:要么孩子下次偷偷犯錯,要么孩子和父母針鋒相對,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基曾說過: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p>
海姆也曾說:
“父母的批評對孩子是沒有益處的,它只能導致氣憤和憎恨,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p>
經常譴責自己的孩子則會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他人;而經常譴責別人的孩子則會看起來囂張跋扈,使人畏懼而不敢與之親近,也不愿與之親近。
我想,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要點總結:
1. 對孩子表達關愛、理解和尊重;
2. 孩子出問題,父母要承擔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