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一說起孩子學習的話題,不少家長就有一肚子苦水要吐。
今天我們就選擇其中一位家長的留言,來進行討論分析,為孩子學習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方法。
家長留言說:
開學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孩子班主任已經找我談話兩次了。
主要問題是:我兒子上課不認真聽講。
一上課,他要么就和同桌講話,要么就是找橡皮找鉛筆,要么就是手上拿個橡皮用筆戳來戳去,一刻不消停。
老師提醒過后,老實不了幾分鐘,又回到老樣子了。
老師上課提問的知識點,也經常答不出來。
為此,老師找到我,跟我說:“孩子的事情你們做家長的可得上點心,現在雙減以后培訓班也減少了,孩子上課要是學不會,下課就更學不會了。”
和老師溝通完,我也開始焦慮了。
孩子現在才上小學二年級,學習就跟不上,以后可怎么辦啊!?
孩子上課知識點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后續知識點學習,如果不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會越學越差。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孩子的課堂就只有學校了。
課堂上沒掌握的,低年級階段家長還可以輔導一下,但到了高年級難度增加,家長就很難起到輔導作用。
如今的當務之急,就是提升孩子的學習專注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02
做好這4點,才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
上課不認真聽講、開小差、小動作多,其實是很多孩子在學齡期的通病。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曾對我國660個大中城市進行抽樣調查,發現75%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專注力問題。
相信不少家長都很疑惑:為什么同一個老師、同一間教師,有的孩子就能聚精會神,而有的孩子就走神嚴重呢?
其實拉開成績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否做到專注學習。
專注力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想要孩子專注力得到穩定的提升,做好以下4件事是關鍵。
1、減少干擾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有一位哈爾濱一年級學生“小羽毛”,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不少老師都反映他上課坐不住、注意力特別不集中。
這一點從他在家寫作業的狀態中也可以看出來:
他一會兒轉過身對媽媽聊天,聊嗨了再把爸爸叫過來聊;
一會兒扭過身看一眼電視,跟著電視哼歌;
一會兒又在凳子上扭來扭去,或者躺在地上打滾兒;
一會兒又豎起耳朵聽爸爸媽媽在干什么……
各種心不在焉,一張卷子做了2個小時,嚴重超時。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在他寫作業的過程中,他周圍的誘惑是在是太多了。
學習桌放在客廳沙發邊上,他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就坐在沙發上吃零食,看電視,玩手機。
專注力差的孩子,往往抗干擾能力也比較差,當孩子處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學習時,孩子很容易中斷自己的節奏,無形中破壞專注力的發展。
2、減少孩子電子產品的使用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
3歲以下的孩子,如果每天多看一個小時的電子產品,專注力就會下降9%。
而到了7歲時,孩子的專注力就比同齡人低很多。
因為孩子被電子屏幕所吸引,所用的是被動注意力,很容易被刺激得沉浸其中。
而學習需要孩子自主參與,需要的是主動和堅持,耗能更多。
所以越愛看電子產品的孩子,就變得越懶散、不想動腦子,稍微遇到困難就無法集中精神。
3、減少對孩子的監督
前段時間一家長因孩子假期成績下滑過快,欲在家長安裝監控監督孩子學習,遭到孩子激烈反應,最后孩子竟然憤怒報警,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
家長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不少家長覺得這屬無奈之舉,也有人覺得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然也有不少人感覺此舉不可取,這種溝通方式容易讓孩子感到不適,還侵犯了孩子隱私。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為了我們認為的更重要的目標打斷、指揮、教育孩子,往往是在給孩子的專注力減分。
希望孩子有專注于學習的能力沒有錯,但如果家長的做法與期待不匹配,又怎能責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呢?”
專注力,是孩子自主產生的能力,他本可以專心致志地投入其中。
但不放心的家長會花樣監督、甚至不停地在旁邊指手畫腳,自以為是地指導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
這種被監督著、被指揮著的感覺反而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使他沒辦法再集中精神繼續手上的事,反而將注意力放在與家長的對抗上。
4、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芬蘭心理學教授馬蒂·雷恩說:
“焦慮感會占用人的大腦內存。當你感到焦慮時,腦海中充滿了各種焦慮的想法,你的大腦就會發生偏差、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消極的事物上。”
家長情緒不穩定,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制造恐慌。
始終處于惶恐狀態的孩子,很難冷靜下來。家長若不注意調整,孩子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差。
03
教育方式千千萬,做好這些是基本
明確目標,培養習慣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學習任務也會相應增多,每天需要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多,尤其是在孩子缺乏時間規劃的情況下。
孩子階段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很容易進入“死胡同”,影響學習積極性,很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比如手機、玩具、游戲。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明確階段性學習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每天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然后讓他自己去制定學習計劃,制定時間表,最終完成目標。
父母在這過程中,不需要過多干涉,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讓孩子在完成每日目標的過程中,逐漸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有效提升孩子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調動孩子學習興趣,養成專注學習的好習慣,有效提升孩子學習效率,成績提升有保障。
放棄監視和打擾
以孩子寫作業為例,很多家長陪著寫,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不這么做,孩子就會不好好寫作業。
但實際上,陪得越多,孩子的依賴心越強,對自己的作業越沒有責任感。
家長的陪讀,很容易淪為監視,而當看到孩子“很笨”,講半天都聽不懂的時候,焦躁之心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了。
所以,家長需要遵守的一個原則是“不求不應,有求當應則應”,只有孩子明確地發出求助信息,父母才需要上前查看,并且,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須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