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國一詞在哪里(中國這個詞最早出自哪里)
中國”一詞有3000多年的使用歷史,最早出現于周朝。當時因為華夏民族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而周圍的四夷仍舊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于是把自己與四夷分開,以顯示自己的優越。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中國”二字首次以詞組的形式書面出現,是在1963年出土于寶雞的青銅器何尊上。何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于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銘文內容:唯王初堙(遷)宅于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于公氏,有庸于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銘文大意: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陽)營建都城,適逢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說,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中國正式作為國家名稱是在1912年。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當然,中國還有個很有名的文物也有“中國”二字,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而且有時候會有誤解,到底是什么,這里一并解釋一下:
1995年10月,中國—日本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墓地上進行例行考古挖掘,然而幾個月來,他們在尼雅遺址上的挖掘一直沒有什么新的發現。就在失望中,考古人員挖開了一座古墓。這是一個兩人合葬墓。合葬的兩人身上穿著許多衣物,最顯眼的是,其中一具尸體的右臂上綁著一個色彩鮮艷的織錦。織錦色彩絢爛,文字激揚,紋樣詭秘,意蘊神奇,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沒有經過太多的辨認,考古人員就看出織錦上織的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與“五星”織錦制品同時還出土了一件“討南羌”織錦殘片,是從與“五星”錦相同的錦料上裁剪下來的一部分,根據對具體史實的研究和圖案的綴合分析顯示,織文可以連續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中國古代星占用辭,是古代先民觀察五大行星運行變化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占辭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