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催孩子越磨蹭有什么好辦法嗎(孩子越催越磨蹭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導語:對付磨蹭孩子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催催催!你越催,孩子越磨蹭?對付磨蹭娃,應該怎么做呢?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朋友是個急性子,兒子卻是個慢性子,做啥事都慢吞吞的,尤其是寫作業。即便有父母盯著,也不妨礙他玩橡皮、轉鉛筆、上廁所……每次作業都是在媽媽歇斯底里的咆哮聲中完成的。
這不,因為輔導兒子寫作業,成功將自己送進了醫院。翻看好友的留言,都表示自家也有個磨蹭娃,起床、吃飯、穿衣、走路,什么都要慢兩拍。
看著朋友的這條朋友圈,讓我想起了自家閨女,關于她的磨蹭,文文爸可能寫10000字也寫不完,也是讓我頭疼不已:
·起床:每天7點去叫醒,不管怎么喊、催、吼,她都閉著眼睛,就是不起床,真是氣得你差點原地爆炸;
·洗漱:好不容易起床了,她不是沙發上“葛優躺”,就是坐凳子、趴桌子;10分鐘過去了,牙膏還沒擠上;
·吃飯,大人都已經吃完早飯了,飯桌上還不見她的影子,好不容易坐下,握著勺子,就是不喂進嘴里,仿佛在數碗中有多少顆米粒。
·作業,就更別說了,磨蹭功夫更是花樣百出,一行拼音能寫1小時……總之,每天都要上演“催催催”的交響曲,整的大人煩躁不安、孩子心情沮喪,關鍵是沒用,第二天還得繼續如此。
后來,文文爸突然意識到,你越催,她越磨蹭,催促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文文爸便開始查資料學習,并嘗試改變,從最初的無計可施到現在的漸入佳境,一路走來,感受頗多。
01、經常催孩子,后果很嚴重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有專家指出:父母經常催孩子,會損傷其智力與積極性。
①”催”毀智力
一位媽媽帶著兒子來看病,言語中非常焦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馬虎、不愛思考,多次被老師投訴。
經過一番談話與測試,發現孩子的這些問題,都是被媽媽“催”出來的:
孩子寫字慢,別人都寫完了,他才寫一半;還有強迫癥,寫完一道題就反復檢查,確認無誤了才進行下一題。
而媽媽總是催促孩子“快點,寫下一題,別人都寫完了……”
在媽媽的催促下,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提升了,準確率卻直線下降,成績也是一落千丈。據孩子所言,每次做題,媽媽的聲音就在耳邊回蕩,讓他無心思考與解題。
可見,媽媽的催促,非但沒有幫助到孩子,還“毀”掉了大腦的專注力,讓孩子成績變差。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盡可能的不催,以免打亂孩子的節奏,干擾孩子的專注,讓孩子越催越笨。
②“催”挫敗積極性
心理學中有個“超限效應”,即催促孩子過多,就容易引起孩子的不耐煩與逆反心理。
對于這一點,文文爸深有感觸,催女兒寫作業,前三遍催促她全當沒聽見,自己該干嘛干嘛;
催促多了,她就會發脾氣、哭泣或者扔玩具,就是不寫作業。每次老婆都急得咬牙切齒,直到動用重量級的“發怒+棍棒”,孩子才慢騰騰地走向書桌。
慢慢地,女兒與父母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不催,就不動;小催,就小動;吼著催,就趕快動。
后來,文文爸意識到不能這樣每天從早到晚的催促,只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掌控能力跟做事的積極性。
02、這個方法,專治娃磨蹭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同樣,應對磨蹭娃也是一樣,想要專治磨蹭,找對方法很重要。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提出的“PDCA循環法”,文文爸家已經實踐過了,應對娃的磨蹭行為,很有效。
·“P”是英文單詞“Plan”(計劃)的縮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孩子之所以磨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做事沒有計劃,行動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所以,想要改掉孩子的磨蹭行為,第一步就是引導孩子列出時間計劃讓孩子明確做事的具體時間區間。
比如:早上7點起床;7:10點開始刷牙洗漱;7:20吃早飯……
給予孩子一張固定的、具有時間緊迫感的計劃表,列清楚每個時間段要做的具體事情,以及完成這件事所需的時間。
在此,文文爸提醒家長,給孩子列的計劃,一定要是孩子能獨立完成的,開始盡可能列5分鐘內完成的;切忌列模糊的、操作難度大的。
·“D”是“DO”(執行)的縮寫
文文爸經常聽老板說:這世界從不缺少完美計劃,缺的是說干就干的執行力。的確,計劃再完美,不執行就是一場笑話。
孩子由于大腦發育不完善,對計劃的專注度遠不及大人,因此,父母要充當孩子的“腳手架”,適時引導并監督計劃的執行。
比如到晚上9點,該睡覺了,即便孩子的作業沒做完,也得停下來,進入睡覺環節。至于作業,就讓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這一點家長不能松口。
·“C”代表“Check”(檢查)
當孩子按照計劃完成一項事后,需要自己檢查或評估完成的質量,對于低齡孩子,父母需要進行“他檢”,即監督孩子高質量地完成,幫娃抗擊惰性!
·“A”代表“Act”(處理)
當孩子完成計劃上的某項事情后,家長要給予孩子表揚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