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家長而言,教育孩子是一件漫長的事業。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相同,孩子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模版,沒有規律,只是憑借自己當年的經驗來做。
這樣憑經驗來做,總會有不同的意見發聲。比如在教育男孩子的時候,有的家長認為男孩子不能哭,哭了就丟人,沒有男孩子氣質;有的家長認為男孩子就應該調皮一些,活潑一些,這樣才像男孩子樣。有的孩子習慣把學習上的壓力變成暴力語言或是動作來發泄憤,有的孩子則把一切藏在心中。
這本由邁克爾C萊克特博士所寫的《培養男孩》,就來告訴家長如何教育男孩子。特別是家長要學會與男孩子進行溝通,幫助他們釋放情感,從而走進男孩子內心。
當然,作者是以大量的實踐案例來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
西恩,在學校,成績不好;在家里,目中無人。曾經的天賦運動員,因為上場的表現不穩定,教練對其失去信心。導致人們把他的一切歸于糟糕的性格,正向著壞孩子發展。
想必這樣的一個人,肯定是一個特別不好管教的人。可是當作者見到的時候,卻發現他哭了,他釋放了緊張,釋放了背負已久的情感。
西恩坦言,父母不聽他的解釋就責備他,與父母疏遠起來,這令他自己也非常痛苦。他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內心的擔憂就一直埋在心中。為了緩解壓力,西恩選擇了酒精。
直到西恩開始離開酒精,然后與父母交談,讓他們明白如何能真正幫到孩子,再然后他的成績提升了,再然后運動也更投入了。
作者指出男孩子沒必要因為性別差異就犧牲他們的情感,男孩子不必被強迫擁有符合標準的男孩氣概。
作者指出幫助男孩子敞開心扉,并不是一件難事,只需要愿意聽男孩講,理解男孩,關心男孩子,就這么簡單。
那么,家長首先要愿意和孩子交談,再就是需要做到有耐心和自信。
這是因為由于種種原因,男孩不得不表現得像個男孩,他們把自己的情緒藏在心里。這種壓抑會讓孩子焦慮,孤獨。
家長需要做到真正接納孩子的情感,然后引導男孩子心扉打開。在交談的時候,家長需要做到不離不棄,要理解,這樣才能讓孩子開始釋放真正被壓制的情感,讓孩子得到陪伴。
其次,家長準備好要與孩子談的時候,需要一個時機。
家長需要等待。一種是簡單的引領,最近怎么樣,拋出問題,孩子回應,這是最好的。當孩子不回應時,不要施壓,這樣會適得其反;一種是不打擾,等男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從而愿意主動交談。
交談不是管控,雖然家長肯定會更焦慮一些,但是這種開放交流更適合青春期男孩。
最后,作者指出,在青春期,情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父母則是他們的第一響應者,是男孩子的顧問:孩子把自己的不安與痛苦,展示給父母其實是一種本能,而父母給孩子的關愛與保護,并不應隨著孩子成長而減少。
并不是說父母一定能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傾聽會使男孩獲益許多。
在教育男孩,培養男孩的這條路上,家長不免會有彷徨時,但是家長可以從眾多的案例中,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只要家長一點點去做,就會減少與孩子之間沖突,更好的了解孩子心理,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