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話癆,還是悶葫蘆一個?
有個媽媽就說,她家孩子特別不愛說話,為了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還給他報了個小主持人班,可孩子死活不肯去,倒是很樂意上樂高課,因為不用說話。
愛不愛說話,似乎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活潑外向的孩子,話多;安靜內向的孩子,話少。
愛說話、會表達的孩子,無疑在學習和生活上要更得心應手一些。
譯文老師曾在家長課堂上就說,在未來的社會中,人才必須具備兩種能力,第一種能力是終身學習的能力,第二種能力,則是溝通的能力。
不會溝通、不懂表達,專業能力再強,也很難有所建樹,畢竟在現代化社會,你不可能不與人交流、合作與協同。
學會說話不僅是一項能力,更是一門藝術。而培養這份能力的關鍵,不在孩子自身,而是在父母身上。
只要咱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愛說話、會說話的人。
01
當一個話癆爸媽
很多媽媽們很注重胎教,BB在肚子里的時候,每天會播放音樂,摸摸肚皮跟BB說話,可等到孩子出生后,反而跟孩子說話少了。
譯文老師分享過一組腦科學數據:大腦是嬰兒誕生后,唯一一個沒有長全的器官,孩子到了3歲左右,大腦發育達到成年人的80%,5歲完成90%的腦發育。
所以孩子出生后,給孩子多一些愛撫與語言的互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對大腦的發育也非常有幫助。
還記得蔡笑晚嗎?一個村醫爸爸,卻一手培養出5個名校博士生、一個名校碩士生。他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語言的輸出。
蔡笑晚在大兒子還在襁褓中時,就用手在兒子下巴上點一下,嘴里念“1”,劃兩下,念“2”。
當孩子發出一個音節時,我們就要不停對他重復,并說出含這個音節的簡單詞語。
不過,譯文提醒爸媽們,對孩子說話時,要注意正確用詞,如吃飯,不要說“吃飯飯”。
我們什么都可以對孩子說,而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比如洗澡時,可以跟孩子說:
“寶寶你看,這個水干凈嗎?它是什么樣的?嗯,透明的。摸起來什么是涼的還是熱的?那你知道人的體表溫度是多少嗎?水是從哪里來的?”
如此這般,洗澡的時候,和孩子聊“水”的話題;穿衣的時候,聊衣服鞋子的話題;逛街的時候,聊商店招牌和路上的風景……
當我們通過和孩子不斷進行交流,從菜價漲跌,聊到農產品供求關系、天氣變化、農民收入與動植物生長;從簡單一餐飯,聊到天南地北的美食、烹飪手法、燃料供給、健康食物、身體狀況……孩子不知不覺會懂得好多,為口語表達打下基礎,后面的溝通交流就變成水到渠成的事了。
因為說話是一個吸收和輸出的過程,輸入多了,知識越多,輸出能力也就越強。
02
每天為孩子朗讀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有兩個女兒,從她們嬰兒期開始,夫妻兩人就堅持每天花大量時間讀書給女兒們聽。
閱讀是最佳“刺激”大腦的方式之一,它能充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認知、情感、思維等,非常有助于大腦的智能發展。
孩子在搖籃中的時候,重點不在于孩子聽懂多少,在于朗讀這件事本身。當你朗讀的時候,孩子會漸漸熟悉你的聲音及韻律,進而產生安全感。
特別是父母在給小寶寶讀書的時候,親子之間的肢體接觸會增加彼此的親密感。
美國親子閱讀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一書中寫道,每天給孩子朗讀15分鐘,長期堅持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譯文在女兒Eva出生不久,就開始親子閱讀,通過給孩子朗讀故事刺激大腦發育。
在繪本選擇上,會選擇語言優美、朗朗上口又很有畫面感和聯想空間的書,如Fancy Nancy系列、Dr. Seuss系列、《好餓的毛毛蟲》、《晚安月亮》等。
譯文通過戲劇化的朗讀,有時候還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等,完成了對Eva最初的閱讀啟蒙。
Eva從閱讀中收獲了快樂,提高了認知與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善于表達自己。
當她說出一連串對某個動物的形容詞、在作文中運用優美的語句,在學校籌款活動中大膽自信地演講,無不得益于惟妙惟肖的朗讀培養出的語感、積累的詞匯量。
03
主動與孩子交流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也就是說,塑造大腦的最好方式是——聊天。
Eva出生后,譯文的事業依舊繁忙,還去斯坦福和哈佛大學深造,但絲毫沒有減少陪伴女兒的時間,每天都會主動與孩子交流。
但如何與孩子聊天是門大學問。聊得好,親子關系也來越親密;聊得不好,很容易把天聊死,最后不歡而散。
譯文一直提倡用“啟發式”對話與孩子交流,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從不輕易評價孩子的對錯。
早餐、上下學的路上,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譯文和女兒都會見縫插針地交流,一起聽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新聞,聊社會、聊經濟,聊窗外的風景等。
晚餐時間相對充裕,也是家庭成員固定的暢所欲言時間,譯文談工作上的感想,Eva會分享學校新鮮事、一天下來是否開心,彼此說說當天感恩的事情……
民國才女、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育有一兒一女,因為要經常去外地考察古建筑,她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多,但這沒有阻礙與孩子間的交流,方式就是寫信。
在一封寫給8歲女兒的信中,有媽媽對女兒的關心和叮囑,也有像朋友聊天一樣談自己的工作,遭遇的事和心境。
這樣一封平常的家信,讀來讓人倍感親切,也讓孩子懂得,母親不僅僅把她當成孩子,而是可以平等溝通的人。
梁再冰13歲時,特別喜歡看小說。林徽因沒有野蠻粗暴地制止,她選擇的交流方式是畫一幅袋鼠漫畫提醒女兒。
當女兒看到母親的話和旁邊的文字,頓時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和婉言勸誡,從此收心專攻學習,從北大畢業后,成為新華社記者。
當成年后的梁再冰回憶母親,心中感慨萬千,母親不僅是母親,還亦師亦友。
好萊塢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過《奪寶奇兵》、《辛德勒的名單》等眾多經典影片,至今仍活躍在電影圈。
斯皮爾伯格滿世界拍電影,但與電影公司簽協議時,有這樣一個條款:即使在電影拍片階段,也必須每晚給斯皮爾伯格固定的時間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
斯皮爾伯格每天晚餐時間,會與孩子們交流“餐桌上的故事會”,他先說出一個故事的主線,然后讓孩子一個接一個按這條主線編故事情節,通常在二三十分鐘之后,又會輪到斯皮爾伯格來為故事作一個總結或者結尾。
斯皮爾伯格通過編故事的方法,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一個個變得愛說話、會表達。
也許開朗的個性、愛說話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會說話、善于溝通,完全可能通過后天訓練習得。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階段,我們多說多表達,不斷地給孩子輸入;
在孩子咿咿呀呀學語階段,我們要多引導多交流,幫助孩子打開話匣子,孩子說錯了不要緊,不要急于糾錯,無論孩子說出多少,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孩子再長大一點,話題可以更廣泛,多用啟發式對話,幫助孩子打開思維,擴大認知。
當孩子能用準確的語言說出心中所想,越來越會表達自己,人也會越來越自信。
想讓孩子愛說話、會說話,那就從我們變成一個“話癆”爸媽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