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家長就不要再給孩子增加文化課的學習了,而是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學習方法。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能夠帶孩子出去玩,就多出去玩一玩。
到了初中,考試幾乎成了初中生的家常便飯,孩子幾乎成了做題的機器。但是國情如此,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就得好好努力,長大才會輕松一些。如果中小學不努力,考不上好的大學,又沒有好的家庭環境,那么這一生都可能很艱辛。就應了那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何況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有“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等等。在什么時候就要做什么樣的事,我們的教育是不盡人意,可是,高考相對來說,對普通民眾來講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試想一個平民如果考不上大學,一輩子可能都會生活的很累,活在社會的底層。所以,孩子們就要努力學習,從而改變命運。有知識,有能力,才有選擇的機會,自由度才會大。
那么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該是怎么樣的呢?我覺得無論家長的文化層次如何,最起碼能夠做到一點,那就是和孩子一起讀書。每一個家長基本都能夠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如果你沒有時間,可以給孩子布置閱讀任務,給他指出讀什么樣的書。有時間就可以和孩子討論心得體會。這樣在和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使自己也得以成長。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讀書,不斷學習。
書讀得多,語文就能學好,語文學好了,閱讀理解力也就強了。各門課程除了把課本學好以外,現在有很多教輔資料,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我們這里都給學生買教研室出版的同步探究。我記得以前中考題都是教研室出題,而各科的同步探究就是教研室編的。因此,我認為除了教材,重點做好各門課程的《同步探究》。家長最好看看孩子是否獨立完成,能夠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初中數學是可以靠刷題來提高成績的,但不是盲目刷題,無論學什么都要多動腦,但也記住:熟能生巧。
外語學習,我記得在高考那一年,我是把陌生的單詞寫在卡片上,在路上隨時隨地的看一下怎么讀怎么寫。但后來聽老師講,背單詞不如背課文。課文能夠體現語法的變化以及單詞的變化。我現在對初中物理都忘了,高中物理就覺得受力分析那塊比較難,因為稍一疏忽,就會出錯。但是初中物理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化學需要背的東西很多,化學只有一年的學習時間,但實際上很多學校,往往把化學壓縮到半年就學完,剩下的半年時間就是復習了,化學很多東西需要記住,我不贊成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
像歷史、地理,我覺得可以結合起來學習,歷史上的著名事件發生在何時、何地?對歷史進程有什么影響?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是如何的?對這件事又有什么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上產生了哪些偉人?這些偉人對歷史又有什么影響?我覺得該動腦筋學習,不是死記硬背一件事兒,而是從歷史的角度,縱橫的角度來學習。
我們注意到學習好的同學,往往是各科學得都比較好,各方面都很好。但是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能夠學到什么程度?我覺得我們不能橫向比,要縱向比。有一句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縱向比是讓孩子問自己:我是不是每天都在進步?是不是每天都學到了新的知識,有了新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是感受到痛苦,而應該是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能夠揚長避短。
我以上的家庭教育系列談,主要是從讓孩子適應社會的角度來說的。現在我在想另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能不能更人文一些?讓教育更切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讓每一名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心理陰影,沒有感受到傷害。這也是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名家長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