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的家長感嘆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不想也不愿聽大人說話。其實不是孩子不想也不愿聽家長講話,而是家長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孩子才會愿意和你交談,樂意和你溝通。
下面這八幅漫畫,描繪了普通父母和卓越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的差別。家長講話越用心,孩子成長越健康。
孩子不愿意學習的時候
孩子搗蛋的時候
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
孩子通過搗亂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時候
孩子害怕某件事的時候
孩子拖延的時候
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時候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卓越父母的溝通方式,其實在接納孩子的基礎上,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孩子往往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而不會溝通的媽媽們常常用責備、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比較、諷刺等方式,結果通常是收效甚微、甚至是傷害孩子。
所以不同的溝通方式,結果完全不同
怎樣溝通才能做得更好呢?
關于溝通,有十萬八千個法門。但究其原理,往往并不復雜。運用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方法,總結出以下公式:接納→行為→感受或看法→期望
1、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我知道你剛才在床上玩的很開心,不想在玩的時候去扔垃圾。
2、用中性的語言不加評價地描述孩子的想法、行為或要求
如:但是你把蘋果核和蛋糕渣弄的滿床都是。
3、表述家長的看法或告訴孩子他的想法、行為或要求給家長帶來的困擾、感受和狀態。在這個步驟,孩子可能會為家長著想,自覺讓步。
如:這樣把干凈的床單弄得好臟,床單不高興(3歲前的孩子會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媽媽也很不高興,因為我還要給床單洗澡。
4、必要時提出期望
如:媽媽希望你現在和我一起把床單身上的東西收拾到垃圾桶去,我們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