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看到很多網友都很驚訝,大家第一次知道,原來不打小孩居然會是一個國際的節日。
其實,這個特殊的節日是由美國民間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發起的,因為節日的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就是我們講的、最直接的懲罰方式“打屁股”。
所以也有人將這個節日翻譯成“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
網上一直都有一種聲音,國外的父母是不會打小孩的,那么具體情況是這樣的么,國外的家長又是怎么樣教育自己不聽話的孩子的?
1、美國人
很多人以為美國人不打孩子,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美國人也打孩子。
不過打孩子的現象會出現在一些收入比較低,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黑人家庭或者其他的移民家庭。
但是因為在美國打孩子是犯法的,如果家長因為打孩子被舉報,會面臨起訴的問題:輕則剝奪養育權,重則獲刑“虐童罪”。
處罰非常的嚴厲,所以總體來說在美國體罰甚至虐待兒童的現象并不是很普遍。
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喬治城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聯合研究中表明:在過去的20年里,體罰孩子逐漸被“隔離”取代。
也就是指將犯錯的孩子獨自送到一處進行隔離反省,或者直接將孩子趕出家門,不認錯不許進門。
這類方式雖然免去了他們的皮肉之苦,但對于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兒童來說,其心理受到的折磨和創傷其實也非常嚴重。
比如美劇《良醫》中的院長Glassman的女兒曼蒂就是因為犯錯被父親趕出家門反省之后不幸去世的,因此這種方式其實也會給娃帶來許多不可估量的傷害。
2、日本人
日本家長也不會輕易打孩子。
其實日本人也不是一開始就重視打孩子這個問題的,日本正式的對虐待兒童數字的統計是從1990年開始的,正兒八經制定一個兒童的虐待防治法是在2000年,主要從四個內容,比如說身體的虐待、性虐待然后遺棄罪、心理虐待。
根據日本政府做的一個統計,一般虐待小孩子的人學歷都比較偏低,比如說34.3%的母親都是中學學歷,而且都沒有工作。
家庭主婦呆在家里不出門,然后經濟條件52.5%都屬于貧困人群,家庭條件不大好,沒有工作。
可能是生活的不愉悅,這些怨氣才有可能發泄在孩子身上。
在日本的動漫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里面的孩子被其他大人“彈腦殼”,這其實就是他們的家庭最常用的體罰方式,用來敲打不聽話的孩子。
還有一種是“咬”孩子頭的懲罰模式,指的是用舞獅的那種道具張開大嘴假裝要咬孩子的頭,以此起到威懾和教育的作用。
雖然這二者都對身體影響較小,但對于思想稚嫩的兒童來說也很殘忍,心理上的畏懼和陰影要更深一些,可能半輩子難抹去。
3、澳大利亞人
澳大利亞明文規定,如果父母對孩子有不當行為,周圍的保姆、醫生、社區人員都必須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否則會受到處罰!
總體上政府把這兩個舉報人分成兩類,而政府也分別設立了兩條舉報熱線來接聽這兩類人的舉報電話。
他們一類人稱之為強制性匯報人,而另一類是自愿匯報人。
所謂強制性匯報人包括所有的和兒童工作有關的人員,比如說教師、醫生,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在發現任何兒童可能被虐待、性侵犯、辱罵、體力體罰甚至包括發現家長經常性的忘記給孩子帶午飯,兒童睡眠不足,兒童經常性缺課等等有問題的情況下。
必須向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具名或者不具名的匯報,如果這些強制性的匯報人在發現相關問題而不進行匯報的話,這些匯報人同樣也會受到處罰。
另一類人就是自愿的匯報人,這些人包括鄰居、親朋好友甚至是路人。
4、加拿大
加拿大是不主張體罰孩子的,但是法律層面上并未完全禁止,他們允許在2-12歲的孩子犯錯時可以適度體罰。
體罰的程度可以由父母和監護人根據孩子犯錯的大小自由決定,前提是不對兒童造成虐待傷害。
而且對打法有明確要求:
第一、不可以打孩子的頸部或頭部
第二、不能使用象皮帶、鞋子或衣架等任何物件抽打兒童的屁股、腿、手臂等身體各部位。
第三、打屁股時必須五指分開,不能有角度,不能打出任何印記或瘀傷。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強勢的要求是:
在進行體罰之后,必須讓孩子明白他錯在哪里,一味地打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這是一種“先禮后兵”的先講道理再動手的教育方式。
5、法國人
第一、帶驢耳朵罰站
法國人一般也不會打孩子,但法國人會讓孩子罰站,并且罰站的時候會讓孩子帶上驢耳朵。
因為在法國,驢耳朵所代表的是蠢笨的意思。
讓孩子戴著驢耳朵罰站,會遭受到周遭人的無情嘲笑,非常丟人,身心會遭到暴擊。
第二、戒尺打手指
戒尺打手指這個懲罰方式在我國古代非常盛行,現在我們已經不用了。
但在法國不僅沿用,還進行了升級改造,要求在懲戒的時候,還在將五指并攏,老師則直接用戒尺打手指,其痛感是打手心時的數倍。
由此可見,在其他國家,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比較嚴厲。
并且揍孩子,在國外也是有法律依據的。說白了,就是揍孩子合法了。
在國外,英國通過了一條法規: “當老師在對孩子的屢次勸告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以使得孩子遵守紀律”。
新加坡也有類似的法律,據說孩子不聽話,可以在兩名老師在場的情況下,用教尺打孩子的手心三下。不讓打手背,手背疼,看來還是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這樣看來,似乎教育孩子的時候,該揍就揍,沒啥毛病。
那么教育孩子,該不該揍?
從教育效果來講,揍是見效最快的一種方式,孩子被揍疼了。
在犯類似的錯誤之前,會產生上一次挨揍的聯想。
但是,揍孩子會造成以下幾種傷害,甚至終身都有陰影。
第一,無自尊,親子關系差。
內心敏感的孩子,被父母揍會覺得失去了尊嚴感。
但哪怕孩子內心不敏感,被父母揍的恐懼本身對孩子的心理就是一種無情的傷害。
此外還會讓孩子產生壓抑抱怨和自我否定。
最終孩子們都會覺得孤獨委屈,甚至對父母也不再信任了。
第二,影響長期并且會遺傳。
在一個家里,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并且父母一定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對象。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里常常被揍,那么他一定會把怒氣向外發泄。
很容易出現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傾向,所以你會看到在學校里這一類的孩子動不動就打同學,跟同學關系一點都不好。
第三、自卑,并且青春期逆反期提前。
大人打了孩子發泄了情緒解氣了,但是孩子挨揍了不能隨意發泄自己的不滿。
于是就很容易自暴自棄,時間長了孩子又怎么會好呢?
并且也就是小時候反抗不過大人于是被打了也只能乖乖的,但是不會一直下去。
等長大一點了,孩子很可能就敢和父母動手了。父母這時候還想通過揍一頓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顯然是比較容易了。
這時候是大人揍孩子,還是小孩子揍大人都不好說了。
這也成為了父母教育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后悔之一。
其實,有很多父母也很困惑自己小時候并沒有被父母打過。但是為什么大了,
但是,恐懼本身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傷害,挨揍不但會恐懼,還會產生壓抑,抱怨,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內心敏感的孩子,還會覺得失去了尊嚴感,會感到孤獨,委屈,甚至對父母產生不信任的感覺。
揍孩子是一時的,但是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在“三分鐘學教育”的文章里,多次提出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而“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對象”。
如果揍孩子在家長那里是常態的事兒,那孩子也很容易出現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反映在學校里,就是與同學相處不好時,動輒就揮拳相向,成為班級里的不穩定分子。
揍孩子,還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大人揍一頓就解氣了,孩子挨了揍卻只能“踢貓”,很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心態,這種心態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沒有好處的。
揍孩子,還容易讓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理提前出現,小一點的年紀,可能是無聲的反抗,長大一點,可能就是敢于和父母動手了。
那就真不是家長揍一頓就能解決的了,或者說,這時候家長和孩子,指不定誰揍誰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關于教育子女,最大的后悔之一。
所以當你失控想打孩子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童年,想想這個自己想揍的孩子,也許正是當初的自己。
不要再把愛孩子當做是打孩子的簡單粗暴的借口,打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逆,更不可能一點影響都沒有。
對于我們的孩子,還是要有所敬畏的。
“國際不打小孩日”,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