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久以前,我走在人來人往的南大校園里,“爸爸!”這一聲清脆的叫聲似乎蓋過了所有的聲音,周圍的一切已然不存在。我循著聲音望過去,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姑娘站在大人看來很低的臺階上,“爸爸,我要跳啦!”驕傲的小姑娘隨即就要跳下臺階,小姑娘的爸爸有些緊張的看著她,忍住,沒有伸出雙手,小姑娘順利跳下臺階,爸爸以勝利的姿態抱起她轉了幾個圈圈,小姑娘在爸爸懷里綻開幸福的笑容。
如果沒有成為心理咨詢師,我壓根想不起這一幕平常而又溫馨的畫面。見過無數冷漠、爭吵、控制、相愛相殺的親子關系之后,有段時間我對人失去了信心,“父母皆禍害”這句話在我腦中盤旋很久很久,我覺得父母是這世界上最不可救藥的物種,除了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傷害孩子,壓制與泯滅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背負成人的痛苦,背負成人的期望,父母還能做什么?打罵孩子,嘲笑孩子,罵孩子沒出息,考不到一百分就打,考到一百分仍然不滿意,把孩子關在門外,動輒威脅說不要孩子,更有一些孩子已經躁郁了,父母仍然我行我素,還認為一切都是孩子的不對。
過去的我變得憤世嫉俗,怎么有這樣的父母!既然你們這么憎恨自己的孩子,又何必生他養他?
經過長時間的洗禮,不安的心歸于平靜,那段封存的記憶打開,美好的畫面開始向我展現。手推車上的小嬰兒,公園里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宮崎峻電影中的千尋,《小鬼當家》系列中機智勇敢的小男孩,《外星人E.T.》中友誼至高無上的小男孩,他們有著或懵懂或天真或堅強的眼神,電影和現實中可愛的孩子們讓我對人有了新的看法。
其實為人父母之后,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間傷害著孩子,這些父母可能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鄰居,大街上看到的每位帶領孩子的家長……
所謂的傷害反過來其實是深深的愛。
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愛孩子。其實打罵孩子并沒有問題,打罵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愛如果能讓孩子感受到,孩子自然會茁壯成長;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與父母的隔閡會越來越深,等到父母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里了。
沒有人天生是父母,我們缺的是清醒的教育孩子的意識。
清醒父母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所有的問題展現的都是父母的問題。如果你有任何推諉與耍賴,請參考以上這一條。
清醒父母的第二條原則就是,每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愿望,如果你認為孩子沒有,請參考以上這一條。
清醒父母的第三條原則就是,你認為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羅森塔爾效應)。如果你認為孩子是蠢才,請參考以上這一條。
清醒父母的第四條原則就是,進入新的工作崗位要學習,教育孩子當然更需要學習,如果你認為不需要學習,請參考以上這一條。
在長時間與孩子父母打交道之后,我發現父母們除了缺乏以上清醒的認識之外,還缺少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有次有位可愛的媽媽對我說,我鼓勵孩子參加足球比賽,他居然報之以白眼。我問她,你是怎么鼓勵的?她說,我跟他說,孩子,你比賽拿不拿名次沒有關系,只要參加比賽就行,就算拿倒數第一我都很開心。
我苦笑,鼓勵與鼓勵還真不一樣。
如何鼓勵與批評其實是家長的必修課、基本功,但是家長們連這樣的基本功都缺乏,可想而知孩子跟你哭、跟你鬧是多么正常的事。時間一天天在消逝,父母成了白天,孩子成了黑夜,孩子感嘆,白天永遠不懂夜的黑。不僅家長因為養了個熊孩子而痛苦,孩子更痛苦,本應最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居然把我推得那么遠。
我們離得這么近,我們的心卻那么遠。有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跟我訴苦,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話都不跟我說?我現在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美麗的誤會,其實只需家長學習基礎知識就可以避免。
現在市面上育兒書很多,許多家長們讀了兩百本之后認為自己成為專家中的專家,但是現實可能會給她一巴掌,我明明蹲下來跟孩子平視,我明明輕聲細語跟孩子講話, 孩子就地一個打滾,我立即破了功。這是為什么呢?
問你個問題,我們中國人與吃著漢堡牛肉長大,天天高呼民主與自由的美國人一樣嗎?
回答是,NO.
市面上大多數的育兒書都來自于美國,極少數的育兒書雖然是中國人寫的,但是采用的仍然是西方的方法,只有極少數育兒書達標。一些家長課堂也延續的是美國式的教育理念。這些合力造成的后果是,家長們既想跟孩子平等(美式教育),又想讓孩子聽話(中式教育),這兩者相當矛盾,矛盾的中國家長們感嘆,當個家長容易嘛!
有些家長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直接用翻譯體,感受一下。
A:“就是的。我覺得好像我除了讓你煩惱以外什么都不是!只有我的朋友才真的關心我?!?/p>
B:“我能理解你為什么會那么想。當我帶著我的恐懼和怒氣走向你,而不是帶著我的愛時,你怎么可能有別的感覺呢?”
B:“我真的為昨天那樣朝你發脾氣抱歉”。
這樣不說人話,孩子聽了別扭不?
其實我并不是說美式教育不好,而是反對照搬照抄,只要用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識有效,我們就可以拿來用。
在與家長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完全感受不到對方的愛,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家長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體現出無奈與力不從心。所以我在寫“老子現代說”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經常與公司的溝通大師、情緒管理大師們探討,另外開設一個如何加強親子關系的系列。不僅希望幫助家長們避開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所有雷區,更希望把孩子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是高努力的行為。就跟學開車一樣,從挨駕校教練罵開始,中間要經歷無數波折,不努力或者一旦放棄,就永遠體會不到飛一般的感覺,體會不到孩子自豪地說爸媽最懂自己時的心情。
當你開車行駛在大道上,當你的愛被孩子看見,當你與孩子溝通無比順暢,當孩子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但愿父母與孩子的心中,永留對方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