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異一直都是大家所熱衷討論的話題,像我這樣從小在中國長大,但是娃又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上學,所以其實我自己也在在不斷適應和接受美國的文化和教育觀念,發現確實有一些地方和國內的情況是不太一樣的。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聊聊一下我所觀察到的幾個比較明顯的中美家庭教育差異,也歡迎爸媽們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1、美國家庭關系中,通常是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而在中國,更多的是親子關系大于夫妻關系
這一點是我感受非常明顯的,就像上面這張圖所反映的,在中國家庭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關注點很容易都是放在孩子身上,當夫妻出現矛盾甚至是要離婚的時候,家里的親戚、身邊的朋友可能也會勸你“再忍一下吧,為了孩子考慮”“孩子還這么小,不能沒有爸爸/媽媽”。
國內新聞報道的高考之后的“離婚潮”也反映了這種現象,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為了穩定孩子在高考期間的情緒,不管是離婚還是家里有重大事情,通常都會選擇不告訴孩子,一切為了孩子。
而在美國,更多感覺是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當然這并不是說美國爸媽不關注孩子,不以孩子為中心,只是他們同樣也非常注重和伴侶的關系,不會完完全全讓自己的生活世界都被孩子占據。
比如之前我很喜歡看的美劇《摩登家庭》,里面的Phil和Claire就是一對非常有趣的couple,他們會在情人節的時候去酒店約會,會注重伴侶的感受,夫妻之間也會經常的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三個孩子身上,當然他們同樣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
對待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差異不僅僅反映在對待孩子上,還反映在對待自己的父母上。
群里經常有不少媽媽抱怨過婆媳關系、家庭矛盾,其實也是一種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反映,如果一方伴侶完全無法“違抗”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意見,做事都不跟另一半商量的話,就很容易發生家庭矛盾。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婆媳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把維持和伴侶之間的關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大部分美國人結婚之后是完全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切割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基本上很少會插手干涉兒女的婚姻生活。而且一旦結婚之后,美國人基本上也會把自己的伴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伴侶是要陪伴他們走完下半生的人。
另外,在美國很少會有公公婆婆幫著長時間帶孫子的情況,他們年老之后也會更愿意和自己的伴侶去享受二人世界。
在美國如果你需要自己的爸爸媽媽幫你帶孫子的話,是需要向他們提出請求的,然后你的父母也很有可能不愿意幫你帶娃,那么你就要自己去想辦法,比如找保姆或者是早點送daycare。
而在中國文化中,父母幫自己的兒女帶孫子似乎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你不讓他們來幫你帶的話,反而可能會讓父母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2、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美國父母傾向于把孩子視為和大人平等的個體,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美國父母都非常的看重孩子與生俱來作為“人”的權利,在美國父母眼里,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是“平等的”個體,同等的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更進一步說,美國爸媽通常不太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當然也會有一些對娃控制比較強的、推娃推的比較厲害的),更多會尊重孩子的自己的選擇。
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國內的爸媽可能更多的會追著孩子喂飯,生怕孩子吃不飽,營養跟不上,甚至很多爸媽都會選擇先把孩子喂飽之后自己再吃。
但是在美國,八九個月的小孩子就會被爸爸媽媽放到高椅上開始學習自己吃飯,自己胡亂抓擺在面前的意大利面、小肉塊、小蔬菜等等,美國爸媽很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喂孩子吃飯。
吃飯這個小小的事情其實就體現了孩子和大人一樣擁有選擇的權利,并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父母只需要定時供應健康的食物,孩子自己要不要吃,要吃多少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另外還有上什么興趣班、上什么學校、大學讀什么專業……基本上美國父母也比較傾向于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給孩子規定好,如果孩子還不能作出決定的話,父母也會陪著他們去嘗試,或者是去比較不同的選擇。
在美國父母的觀念里,他們只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指揮官”,讓孩子獲得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更多充當的是陪伴者的角色,當孩子有需要或者碰到困難和障礙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但是從來不會代替孩子做決定。
3、中國爸媽可能更喜歡說“你不可以做……”;美國爸媽更喜歡說“你可以做……”
我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可能會聽到更多的“批評”和“禁止”,傳統的中國式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所以可能比較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你不可以做……”“這樣不行……”,然后每次犯錯的時候,就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批評。
到了美國之后,我個人感覺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是以鼓勵教育為主,少批評、多表揚,可能美國小孩子只是做了一件非常非常簡單平常的事情,但是爸媽就會很努力的夸獎他們。美國的文化中更加強調正面管教,正向激勵,盡量不打擊批評孩子。
所以現在我們自己教育娃的過程中,也是盡可能以鼓勵教育為主,抓住各種小事情多夸夸娃,更多的給娃正面的反饋和鼓勵。
4、培養孩子方面,不僅僅只看重學習成績,更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大學也并不是孩子唯一的選擇
在傳統中國父母的觀念中,孩子的學習成績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報補習班、學英語、上985/211或者是出國讀名校,幾乎是所有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刷爆朋友圈的“海淀媽媽”“順義媽媽”無疑就是典型的代表,為了讓孩子能夠上大學,拼盡全力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只為了孩子能夠讀名校。
而整體來看,美國父母對于孩子未來這方面的期望可能就會相對“低”一些,當然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父母同樣也是會精心培養,但是對于那些成績不是那么好的孩子,父母也不太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非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和排名這樣。
換句話說,在孩子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上,美國父母可能接受度和開放度會更高一些,高中畢業讀大學并不是孩子唯一的一條道路,除了搞學術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工作都可以做。
比起學習成績的高低,美國父母可能更加看重孩子是不是能夠自己獨立的生活,是不是擁有能力能夠讓自己生存下去,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孩子到底有沒有讀大學,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今天關于中美家庭差異的分享就到這里啦!最后小編還想要再補充的是,其實不管是中國爸媽還是美國爸媽,都是有很多種不同類型的。
以上說的這幾點只是小編個人覺得中美家庭教育中差異比較明顯的地方。每個爸媽、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并沒有說哪一種就更好,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都需要尊重、平等、溝通、關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