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是全職太太嗎(三十而已顧佳是個怎樣的人)
在溝通這件事上,怎么說比說什么,更加重要。
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上,這點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
描寫女性生活的現(xiàn)實題材劇《三十而已》,開播不久就有了很高的熱度和討論度,討論度最高的角色,是全職媽媽顧佳。
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全職媽媽,顧佳不僅把家庭打理得精致,家人照顧得到位,還協(xié)助丈夫打理公司。雙商在線,行事潑辣。
為了幫助丈夫的工作,買限量名包加入富婆圈子;公司里有動機不純的綠茶,她暗自敲打,最后直接開除了事。
前有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展現(xiàn)自信的女人有多美,現(xiàn)有顧佳告訴你,當了媽媽的女人也照樣活得無比精彩。
但我最喜歡顧佳的一點,反而不是她那些颯氣十足的高光時刻,而是她和兒子說話的方式。
顧佳的兒子上幼兒園,已經(jīng)進入到調(diào)皮搗蛋的小男孩階段,但在已經(jīng)播出的情節(jié)中,每次遇到兒子的突發(fā)情況,顧佳的溝通都非常有效,屬于說一次孩子就能聽進去,得到安撫的類型。而且她的說話方式,讓我這樣一個成人聽起來,都非常舒服。
第二集中,顧佳帶兒子參加國際幼兒園的面試,本來兒子一路回答得都很順利,各位老師很滿意,沒想到在一個常識題“首都在哪里”,兒子突然卡住。
好像一下子雙方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首都”和“手都”無法溝通。這像不像和孩子無法溝通的我們:為什么你就是聽不懂我在說什么呢?!
不僅如此,因為在答題中一直不能被理解,容易激動的小男孩直接張口咬了身邊的老師。
嚇得顧佳和丈夫立馬沖進房間,然后她是怎么做的?
當場安撫了雙方,并沒有責怪任何人,盡管她看到了面試老師在表上畫了個叉。
回到家后顧佳不僅沒有斥責,反而安慰起了自責的孩子。
告訴孩子:
不知道答案,沒有不對,但咬人不行。
你的行為沒有不對
還順帶達成讓孩子和老師道歉的目標。
這是第一個,讓我喜歡顧佳和孩子溝通方式的場景
知識點
從技術(shù)上分析,顧佳成功在哪里?
根據(jù)溫迪·莫戈爾《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與小男孩溝通”的部分,我總結(jié)了這3點:
沒有專注責罵、糾正,或者警告孩子,而是給孩子安全感。
控制了自己的音量,語速平和。
說話平靜、簡單、可操作。
為什么這3點有用?
首先,子言不合適的行為是咬了老師,非常沖動。根據(jù)科學(xué)研究,男孩和女孩大腦發(fā)育有差異,男孩的血清素分泌水平較低,跟女孩相比更易沖動和煩躁;而催產(chǎn)素分泌水平較高,令他們對他人的情緒或身體上的痛楚反應(yīng)較慢。
小男孩在學(xué)??梢杂赂易龊米约?,回到家便又退回到缺乏安全感、放肆妄為的孩童狀態(tài)。如果家長專注在教訓(xùn)和教導(dǎo)他們,無論如何小心措辭,小男孩內(nèi)心都會以傷心的狀態(tài)去接受。
在男孩成長過程中,相比女孩,他們擁有更少的詞匯和認知工具來解釋感受,或說出內(nèi)心的糾結(jié),在情感療傷方面要花更長的時間。所以男孩很容易一邊不察覺自己的情緒,一邊很脆弱。(是不是和想象的不一樣……)
選擇好合適的態(tài)度,其他指標也變得清晰:音量充足但聲音別太尖,語速適當、說話放松,并且適當停頓,多用短句子。
意思清晰,又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要小看這些音量、速度的標準,這些變量不僅直接影響你說話給孩子的感受,也影響你說話的方式和思路。
實際上,
父母如何對孩子說話,會深刻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和性格
父母是帶領(lǐng)孩子長大的人,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從和父母的交談開始;親子溝通給大腦的刺激,伴隨孩子大腦發(fā)育的整個過程。
知識點
什么才是合適的說話方式,才能承載本該發(fā)揮作用的內(nèi)容?《好父母的說話之道》提供了以下維度,幫我們衡量。
孩子的成長階段
孩子的性別
敏感話題的特殊處理
家長的語音呈現(xiàn)(音量、節(jié)奏……)
和孩子討論敏感話題,也是我喜歡顧佳
溝通方式的第二個場景
還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個。
幼兒園活動上,一個孩子突發(fā)癲癇昏厥,所有小朋友都被嚇到。
回家之后,老師在家長微信群中一直道歉;而沒有老師的家長微信群里,讓有癲癇的孩子退學(xué)的意見此起彼伏。盡管老師幫忙解釋,孩子病情得到控制,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被特殊對待,才隱瞞了病情。
在這樣的壓力下,顧佳是如何跟孩子說這件事的?
她首先接納了孩子的感情,不怕不怕,媽媽在這里。
然后智慧的一面出現(xiàn)了,她沒有拒絕和孩子談?wù)摗疤厥獾纳 ?/strong>,說一句沒事你不用擔心;也不是“正經(jīng)”地給孩子解釋,癲癇是一種什么什么病,不會傷害別人寶寶不用害怕;而是直接用了一個孩子喜歡的比喻:奧特曼。
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孩子真相,除了讓孩子感到安全,也避免孩子因為好奇,通過其他偏激的方式,獲取對敏感事物的理解,(越是禁止,孩子越會越界)來路不明的信息源,非常容易誤導(dǎo)孩子。
最令我感動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癲癇不是怪物之后,還告訴了孩子生病的小朋友需要關(guān)心,通過提問的方式,進一步引導(dǎo)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小朋友。
想一想,沒有家長這樣的引導(dǎo),對疾病和身體健康認知不足的孩子,很可能跟風(fēng),對生病的孩子有意無意地羞辱甚至孤立。
生病的孩子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會認識到被羞辱的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對羞辱別人的孩子來說,他們學(xué)會了不明真相也能殘忍地對待他人。
如果我是小朋友、我也希望有一個這樣會溫柔地和我說話,告訴我世界是什么樣的媽媽。甚至,如果我是老師、是其他家長、是孩子爸爸,也會希望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媽媽——懂得說話之道的媽媽。
怎么做一個懂得說話之道的媽媽,還能帶上孩子他爸一起加入和孩子的“群聊”?
“善意銀行”,其實是家長在孩子身上的存款,貨幣是家長對孩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存款越多,家長就能更輕松地鼓勵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策略,也更容易保持輕松的家庭氛圍。
為什么對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重要?因為很多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已經(jīng)“放養(yǎng)”,覺得更應(yīng)該用成年人的方式對待他們。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對情緒非常敏感,尤其是負面情緒。書中提到一個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青少年對充滿情緒的情景及影像,反應(yīng)比兒童或大人要激烈,對憤怒和厭惡的面部表情尤其敏感。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對家長的善意和關(guān)懷,同樣有很高的需求。
體現(xiàn)在說話上,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注意一些很小的事情。
不要小瞧這些小事,生活中用得上的,到頭來都是這些小方法。花瑩瑩老師在直播中說。
每個長期的、宏大的目標,也是依靠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這些小小的方法,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這一次,和花瑩瑩老師一起,學(xué)會觀察自己平時和孩子說話的方式。了解說話對溝通的作用,從一點點小小的改變開始,學(xué)習(xí)做一個懂得說話之道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