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發現,孩子出生后很好帶,等到了2-3歲時,孩子就不那么聽父母的了。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他們越來越喜歡和大人唱反調,動不動就說“不要”。他們喜歡什么事情都自己來,吃飯不要喂,玩玩具不讓碰,不喜歡被父母插手,也不再那么聽父母的指令了,開始變得有自己的小個性。兒童心理學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叛逆期。
孩子出現叛逆通過讓家長感到頭疼,手足無措,同時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用對方法,就可以順利幫助孩子過度;方法錯了,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度過,反而會帶來更多其它的不當行為發生。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呢?
簡而言之,第一叛逆期就是孩子在隨著年齡的成長過程中,第一次出現的反抗行為。孩子不同階段所出現的心理和逆反的行為也不同。
現代的教育理論把孩子的叛逆期分為三個階段,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2-3歲(寶寶叛逆期),人生第二個叛逆期7-8歲(兒童叛逆期),人生第三個叛逆期在12-18歲(青春期叛逆期)。
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也可以稱之為孩子的“自立期”或“自強期”,因為孩子的主要目的不是反抗家長,而是希望自己做主,自己獨立來完成某些事情。
那么,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通常有哪些表現?
例如:
比較沖動,喜歡說“不”
喜歡說臟話、壞話、他認為很有趣
故意說反話、唱反調
動不動就打人,喜歡和大人對著干
做事缺乏耐心,動不動要放棄
……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的叛逆期始于嬰兒期,萌芽于兒童期,高漲于少年期。但讓父母們不知所措的通常是第一叛逆期(2-3歲)。父母討厭孩子“蠻不講理”的做法,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后,你就不會讓自己動不動憤怒發火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把控能力比較弱,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只要一不滿意,就會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
孩子為什么喜歡把“不要”掛在嘴邊?
獨立意識萌芽,要求“自己來”
不了解的父母還以為孩子故意和父母作對,于是更加強迫孩子聽自己的。于是,孩子就開始“大鬧天宮”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一次我去朋友麗麗家做客,因為天氣比較冷,她擔心飯菜涼了孩子吃得肚子不舒服,于是拿了個勺子給女兒喂飯。女兒就是不肯要媽媽喂,就不停地說:“不要喂,不要喂,寶寶自己吃。”這讓做媽媽的很苦惱,孩子要自己動手吃,把飯菜撒一桌子,等她吃了一半飯已經涼了,但是女兒就是不肯要大人喂飯。因為擔心孩子吃不好,媽媽還是把勺子搶過來喂飯,沒想到的是,孩子一口也不吃,一氣之下把飯打翻在地上,然后哇哇大哭起來。
這樣的一幕幕在我們生活很常見。其實,這正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好時機。2-3歲的孩子是自我意識的開始,孩子內心開始有發展自我的獨立自主的需要,從生理上來說,孩子內在發展動力在努力嘗試切段和父母的聯系,要自己嘗試與身邊的事物互動,以確認自己的存在與能力。
在心理學有個叫“刺猬法則”:說的是兩只又困又累的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互相擁抱取暖,可是怎么也睡不安穩,因為他們各自滿身是刺,越是離得近就越會扎痛對方。折騰了很久,兩只刺猬不得已和對方保持距離,盡管天氣寒冷,分開后的刺猬反倒睡得更香。
這個故事說明,當孩子出現自我獨立意識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用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需求。這樣才能提供機會,發展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渴望獨立,故意說反話、唱反調
在棠哥3歲的時候,帶他去朋友家玩,已經從晚上七點多玩到了快九點,我們約定好了九點回家的,他偏說沒到九點,說才八點,還要再玩一會兒。我說回家吧!他說“不回家”,我說我們下次再來,他又說“下次不來”。
如果繼續一唱一和地和孩子杠上的話,不是輸就是贏,這反而會把關系鬧僵。一氣之下,很有可能會給孩子扣上一個“不聽話”、“固執”的帽子。
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都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強。父母要學會因勢利導,把握這個教育的“黃金時期”,一方面能有效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叛逆期,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首先,父母要學會“因勢利導”,教會孩子“自己來”的技能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ituation (idiom);
to make the best of new opportunities
意思是:順著事物發展趨勢加以引導,充分利用新的形勢;利用新的機遇。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到人生良好的品格“自己能做到“的技能,發展出“我能行”的信念。
比如,孩子拿勺子吃飯吃得好好的,突然他看到大人用筷子,他也想嘗試,但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手并不是那么靈活,很有可能把飯菜撒一桌。這時,父母就需要耐心引導,為了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可以給他準備一雙兒童啟蒙筷。學習怎樣拿筷子的技巧,準備些比較好夾的菜讓孩子通過自己練習來做到。
父母的不當做法:總對孩子說“你還太小了,只能用勺子,只能媽媽喂你吃,等你長大了才可以用筷子。”不鼓勵孩子嘗試,也不給孩子機會體驗,剝奪孩子自主的權利。
父母積極的做法: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的需求,借機行事,鼓勵孩子自己來。不批評、不指責,不包辦。
愛迪生的童年是不幸的,因為學校沒有賞識他的好老師,更沒有適合他成長的環境。于是,愛迪生的母親擔當了培養孩子的重任。愛迪生小時候喜愛小發明,他的母親說:“我不強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樂。”在母親因勢利導的教育過程中,給了愛迪生成長中足夠的空間,也為他提供了成功和創造的機會,最后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其次,創造機會,“不著痕跡”地給孩子提供示范
有些時候,孩子不會做,有喜歡自己來。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擔心,反過來為孩子做示范,幫助他一點一點地做到,當孩子體會到了自己做的成就感之后,他們就會更加喜歡自己動手。
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可以示范穿衣服的技巧,把穿衣服分為1、2、3、4個細小的步驟:第1步,先把衣服鋪在床上,兩個袖子打開;第2步,身體背對衣服,慢慢將兩只手從兩側鉆進袖筒;第3步,通過兩只手的力量,把衣服穿上身;第4步,整理衣服的領子和扣上扣子。
從某方面來說,我們是在提供機會,幫助孩子從提供機會—去做—做到—做好。許多自信的孩子就是這么培養出來的,而孩子只有在嘗試的過程中,才有機會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機會做得更好,只有在不斷做好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覺到自信。
另外,利用“南風效應”來贏得孩子的配合
許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唱反調或反抗的問題時,動不動就著急上火,焦慮過度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孩子發火。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往往大多數父母就容易選擇了最消極的方式應對。
做媽媽的要懂的心理學:孩子喜歡說反話、唱反調,是進入反抗期的表現,媽媽可以利用“南風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南風效應”,這則寓言故事來自法國作家拉封丹,說的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南風和北風打賭,看誰能夠把路上的行人身上的衣服脫掉。于是,北風使勁地刮,路上行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過得更緊了。而南風它徐徐地地吹,行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不由自主地想脫掉大衣。效果很明顯,南風獲勝了。
我們可以從“南風效應”中獲得的教育啟示:溫暖勝于嚴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以暴制暴,而是要像南風一樣采用“溫暖法則”來教育孩子,尊重孩子,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南風效應
最后,保持積極的態度,“循循善誘”用正面語言鼓勵孩子
生活中,父母會習慣性地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行、不要”等話語,說得越多越沒有效果。那么,父母如何減少說“不語言”的次數呢?
可以多用其它正面語言或詞匯來代替,如“很疼”、“受傷”、“燙”等。在表達反對意見時,父母可以用正面語言來代替不語言,例如父母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喜歡在房間里跑來跑去,原來你越說不要跑,他通常會置之不理,現在換種方法,你可以說:“你看起來很喜歡跑,我們可以一起到樓下操場上跑。”孩子生氣喜歡打人,你可以說:“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去打你的情緒抱枕來發泄情緒。”
這樣做的好處是,父母沒有否定和控制孩子,又可以起到引導和積極應對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鼓勵,同時關注如何來解決問題。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友好相處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愛與鼓勵的前提下,他們的不當行為才會逐漸地朝著良好的品格方面發展。但在每個孩子心中,他們都希望有“懂我”父母陪伴成長。
關于孩子叛逆的問題,你還有其它方面的困擾嗎?歡迎留言。